强制下载、僵化管理 校园APP变了味儿

2018-11-12 16:3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在一些高校,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却出现了过度倾向:一个个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投放各类奇葩广告;有的僵化管理,让学生自行承担损失……

■“一刀切”管理成负担

“同学们不会原谅我的!”10月下旬的一次手机故障,让刚上大学一个多月的小敏(化名)感到自责和恐慌。她不敢告诉全班同学,因为她没能及时通过APP给大家发学分,并被学校管理该APP平台的学生干部告知“不能补发”,相当于学分作废了。

小敏是西部某211高校的大一新生,该校为鼓励学生参加课余活动,使用名叫“到梦空间”的APP记录第二课堂学分,并规定学生在大三结束时获得不低于300分方可毕业。官网显示,与该校一样已申请和使用该APP的国内高校有近300所。

然而,这件“助力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改革”的好事,在部分学校的运营实践中却遇到了“一刀切”管理。尽管“到梦空间”客服表示补发学分技术上可行,并已明确同学们参加了该活动的事实,但小敏学校和学院管理该APP平台的学生干部依旧表示,“学校有规定,都不能补发。”

■争相分羹学生市场

记者采访全国多省多所高校的大学生发现,他们往往一个人被强制下载4个左右的APP,如考核学生体育锻炼的就有阳光体育服务平台、运动世界校园、觅动校园、步道乐跑,还有与教学或学分有关的U校园、易班、PU口袋校园、学习通,连接校园无线网络的哆点,热水卡充值的校园热水等。

“这些APP良莠不齐,有的变相推广付费功能,有的含大量广告。”师范专业学生小付说出了大家被强制要求使用APP的心声。他的手机上有6个APP,分别是易班、步道乐跑、PU口袋校园、超级课程表、学习通和U校园。

“很多消费类APP创业公司都将第一个市场放在大学校园。”西财智库研究员易鑫认为,当前大量APP进高校,实际上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其流量经济造就了巨大的广告宣传平台,因此这些APP多涵盖大量游戏、购物,甚至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产品广告。

■校园APP不应商业化

“高校使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是值得肯定的,能让师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但如果这些APP中含有大量广告,且高校强制使用,那么,这样的导向就显然是不妥的。”西南财经大学市场营销系主任周晓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等专家的观点十分明确。周晓明表示,学生时代是孩子们接受校园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广告等过多的商业行为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价值观的养成。更需要重视的是,前述情况不止出现在高校里,还出现在了一些中小学里。

储朝晖建议,学校引进APP时要理性且谨慎,不能引进一些粗制滥造的APP,应以签订协议等方式规范商家广告。易鑫也认为,APP进高校应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核程序,校园APP中可以出现一些图书、公益活动的推广,但不应出现商业广告,更不能出现借贷、收费服务、游戏等内容。

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