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描绘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

2019-05-26 08:45 解放日报

未来10至15年,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以及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今天在上海开幕的浦江创新论坛着眼于未来,以“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为主题,与国内外嘉宾深入探讨未来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研判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影响及对策,描绘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愿景、新未来。

本届论坛主宾国为新加坡,主宾省为河北省。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王瑞杰、河北省副省长徐建培分别率团出席论坛。论坛主要由“1+4+11”组成,即1场开幕式暨全体大会、4场特别论坛、11场专题论坛。应邀发言嘉宾共计近150人,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为论坛创办以来国别数最多的一次。其中,科学家和学者约占46%,企业家约占39%,政府官员约占15%,外籍嘉宾约占三分之一。

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为全球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未来10到15年,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愿景是什么?未来世界会涌现出哪些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产业新业态?各国创新政策的新走向将去往何方?这是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的新时代新命题。第十二届浦江创新论坛以“科技创新新愿景新未来”为主题,诚邀各界嘉宾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共同描绘未来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图景,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世界创新发展贡献智慧。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

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浦江方案

浦江创新论坛创办于2008年,是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高层次国际论坛。11年来,论坛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坚持科技创新主题、坚持开放协同理念、坚持平台功能发挥,不断开拓论坛视野、提升论坛内涵、优化论坛机制,共吸引了全球千余位政界高层、学界泰斗和商界精英汇聚浦江,围绕国内外创新领域中的各类热点问题开展深度交流探讨,形成了一批对经济发展和创新具有突出价值的深刻见解,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高层次国际创新论坛,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立于新起点,论坛致力于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信号释放地、重要话题引领地和重要论述策源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浦江创新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处介绍,在历届论坛的基础上,本届论坛在主题上将更加突出创新主体,倾听企业创新需求,为更多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对话渠道;更加突出青年力量,着力构建青年科技人才交流平台,邀请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青年英才,分享他们的成果与思考,共同探讨如何在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更加突出未来趋势,汇聚全球知名科学家和知名院士,通过跨界碰撞,深入探讨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应用前景;更加突出专业化、国际化,构建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交流平台,邀请国际知名综合性实验室或研究机构,介绍其经验的同时,通过促进跨学科融合、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有影响力的科研创新。

竖起面向未来的创新风向标

全球创新网络、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粤港澳大湾区与长三角一体化……近年来,历届浦江创新论坛探讨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风向标意义,为上海科创中心、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发挥了平台型智库作用。

本届论坛继续增强这种功能,不断夯实“平台+研究+活动”并举的功能。来自全球的15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科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将重点围绕相关议题开展研讨。例如,如何搭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如何在技术驱动时代把握全球化视野,探讨硬技术创新创业对于全球经济的推动力量;如何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政策的对接,加快“一带一路”创新要素的相互融通,促进形成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机制;如何在开放创新环境下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如何建成国家实验室等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塑造创新策源力?围绕这个问题,今天下午将举行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研讨会,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副主任塞巴斯蒂安·施密特(Sebastian M.Schmidt)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王建宇院士等重量级嘉宾将发表演讲。

张江实验室特别助理兼行政总监高腾表示,承办此次研讨会的意义,在于与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中国科技大学量子通信实验室等中外科研机构的负责人一起探讨:如何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研究?如何更好地运营大科学设施,为全球科研人员服务?“突破世界前沿科技挑战,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创新,墨守成规不行,单打独斗也不行,需要开放、合作和分享。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国科学家携手谋求前沿科技领域的共赢。”高腾说,在合作过程中,张江实验室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是研讨会的议题之一。

一颗颗指甲大小的芯片,如今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要素。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如何取得突破?明天下午将举行未来(科学)论坛2,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刘明等重量级嘉宾将发表演讲。

目前,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是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单一芯片产品,2018年全球市场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DRAM芯片技术受到电容瓶颈的制约,近年来徘徊在19纳米节点。如何打破电容瓶颈,实现DRAM芯片的跨越发展?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执行院长张卫表示:“通过未来(科学)论坛,我们希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工业界的协同创新,早日形成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的解决方案。”

拥抱世界,主动融入全球创新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近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在当前科技日益进步以及国际体系发生结构性变革的大背景下,新加坡与中国仍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即便挑战更加严峻,机遇仍然存在。”

浦江创新论坛,就是我国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搭建的一个高端平台。昨天下午,在上海科技馆举行的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上,具有全球视野和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与科技创业者集聚一堂,互动探讨我们所关注的蕴含最先进科技元素、与人类命运与福祉息息相关的N个领域,探索与洞见预示着未来社会进步的下一方向。今天的全体大会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爵士、新加坡凯德集团总裁兼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将发表演讲。在各个分论坛上,新加坡国立研究基金会总裁刘德成,美国医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临床卓越研究中心资深学者尼拉夫·沙赫(Nirav Shah),伊朗国家创新基金会主席Ali Vahdat(阿里·瓦达特),德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伯恩哈德·穆勒(Bernhard Mueller),古斯塔夫·鲁西研究所肿瘤免疫科学主任、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U1015实验室主任劳伦斯·齐特沃格尔(Laurence Zitvoge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弗莱维娅·施莱格尔(Flavia Schlegel)等外国嘉宾将发表演讲,与中国与会者深入探讨国际创新趋势、产业应用前景。

以色列是自动驾驶、导航算法、区块链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层出不穷。去年10月,中以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如今,上海正在打造中以创新高地,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联合多方力量搭建中以技转平台。明天下午举行的产业论坛1—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海法大学技转公司Carmel首席执行官Elka Nir将发表主题为“加速推动创新技术走向市场”的演讲。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调研Carmel后发现,与技转办公室相比,技转公司的市场化程度更高,与资本和市场的接触更密切。因此,Elka Nir的演讲值得我国业内人士充分借鉴。

今年,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自然科研继续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首席学术合作机构,承办明天上午举行的未来(科学)论坛1,邀请多位跨学科研究微生物群的国际领军科学家,分享研究成果与心得,与观众互动对话,深入探讨该领域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与趋势。论坛主持人由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科学总监、《自然》系列执行主编杨晓虹博士担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科学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包括肠道菌群在内的微生物群有了全新认知。如近期的研究显示,微生物群能助力癌症治疗。在这一前沿领域,国际合作空间广阔,中外科学家将在论坛上碰撞出什么思维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发布

中国论文全球最多,影响力待提升

《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中英文版)昨天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报告》从全球形势、创新环境、科研突破、经济发展、社会应用、人才支撑、区域格局等视角,对过去一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力图客观反映《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启动实施以来的落实推进情况,揭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报告》由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联合国内外十余家机构编写。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以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大学参与了报告的编写,报告得到了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北京国知预警专利咨询公司、艾瑞咨询集团、乌镇智库等机构的数据支持。

《报告》分析发现,2018年以来,人工智能(AI)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得到全球更加广泛认同,各国人工智能战略布局进一步升级,人工智能正在从少数大国关注走向全球布局的新格局。2018年,有12个国家地区陆续发布或加强了其国家级人工智能战略计划,另有11个国家正在筹备制定其人工智能国家战略。

《报告》分析结果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表现突出,其它国家也各有特点。美国人工智能论文引文影响力(FWCI)、PCT专利数量、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等指标都居全球第一,整体实力领跑全球。中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居全球最高,企业数量、融资规模居全球第二,但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相对落后。英国人工智能论文发文量、总被引次数、企业数量、融资规模等指标排名第三,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也具相当实力。以色列虽然论文和企业数量不多,但论文引文影响力指标(FWCI)以及产学研合作指标突出。日、韩两国在专利申请方面也体现了一定优势。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化落地加快推进,正在为中国新旧动能转换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社会服务领域应用场景丰富,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落地、加速迭代提供了条件。《报告》也指出了当前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引文影响力等体现科研质量的指标方面还较落后;共性技术平台、芯片处理器等企业数量较少,基础层领域发展相对薄弱。

《报告》认为,人工智能正在由学术界驱动转向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驱动,需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然而,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工智能校企合作论文比例与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工智能学术研究仍以高校为主,与企业的结合程度较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企业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较低,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开展的人工智能科研活动仍有待加强。

《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9》发布

推动科技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

《中国科技金融生态年度观察2019》昨天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这份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联合编撰,旨在从生态视角观察科技金融全领域的动态趋势,为业内提供最新信息,为决策者、行业从业者、专家学者提供决策和研究支撑,主题为“关注科技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从2015年开始,系列年度报告已经连续发布4份。

本报告共分13章,包括综述篇、领域篇、专题篇、区域篇与大事记。综述篇综合性评析中国科技金融的最新动态、总体特征。领域篇从普惠金融、国有创投混改、资本市场、科技保险、众筹等专业领域剖析科技金融生态核心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专题篇针对科技创新税收政策、投贷联动、金融科技、绿色技术银行、科创板、硅谷银行等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区域篇针对沈阳、包头等地的科技金融情况进行梳理与总结。大事记梳理了2018年的若干件重要事件,以及重要政策文件。

报告内容的主要亮点有5个:

一是国有创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创业投资机构依然是中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有创投一直在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国有独资机构的出资占比持续下滑,各地加快推进国有创投机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2/3以上的省级国有创投机构已经开始了体制改革的探索,充分发挥其在创投行业中的特殊作用。

二是税收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针对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新三板企业个人投资人、孵化器等,通过强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政策包括:创业投资与天使投资的投资对象条件暂时放宽,合伙制创投企业个人合伙人所得税新政实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增值税,小微企业增加普惠性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暂提高至75%,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税收优惠对象扩大。

三是银行业金融深化普惠金融服务。中央采取定向降准、加强对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考核和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方式,推动银行支持中小企业。2018年央行实施了4次降低银行准备金的政策。投贷联动试点自开展以来稳妥推进,发挥了银行在客户资源、风险评估和资金供给等方面的优势,服务科创企业融资,但投贷联动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是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吹响了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号角。2018年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股交市场等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市场股票融资额规模超过6000亿元。上交所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聚焦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关键制度创新,将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起点。针对创新企业试点存托凭证(CDR),丰富融资方式。

五是新兴金融工具和技术推进金融服务的结构和质量转变。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具备了“创得出、买得来、保得住、用得上”四大安全特征,支撑金融体系安全运行。众筹在经历野蛮生长后实现了理性回归,部分众筹平台正在逐步向生态化发展。绿色技术银行构建集技术需求获取、成果获取、技术评估、技术转移转化、金融服务及实效跟踪后评估等功能于一身的运行模式。

责任编辑:陶国琪(QT0003)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