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 客从何处来

2019-06-19 10:38 北京商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步入第16个年头的“6·18”,一样的大促,不一样的商业竞争。6月18日14时前,京东18天累计下单金额达1795亿元,远超去年收官时的1592亿元,阿里、苏宁、拼多多等同样展示了战绩。外界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洞悉电商未来的命运,尤其是在流量池枯竭、人口红利消失的大环境中,谁在支撑电商巨头们保持着可观的增量?

6月18日的头一个小时,京东成交金额同比增长65%,苏宁易购订单量同比上涨215%。开场一小时之内,京东家电用2分36秒整体成交额就突破10亿元大关,京东生鲜半小时销售2000吨,海囤全球10分钟内的成交额同比增长突破3倍。

“开场后,1秒钟有超过1万张的订单涌进京东的后台。”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技术与数据中台负责人黎科峰在现场解读数据时如此表示。

宏观数字的增长背后有着细分品类的推力,也有新兴市场的助力。实物消费以外,服务型消费在京东的权重正快速提升。京东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1日-17日,京东生活服务订单量同比增长68%,用户数同比增长75%。其中,京东互联网医院问诊量同比增长36.6倍。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型消费的潜力让电商企业尽可能将用户“截流”到自身的平台。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平台业务中心负责人韩瑞在接受采访时称,“6·18”期间,京东的付费会员PLUS会籍销售超过了280万个。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6月8日的PLUS DAY中PLUS会员较上月日均相比,品牌客单价增长2.3倍、品牌成交额平均增长2.5倍、品牌店铺成交额最高提升9倍。当电商进入到经营用户的阶段时,已经意识到忠实用户的“可靠”,阿里在去年8月高调上线了付费会员“88VIP”,将体系内的文娱、内容、社交等资源打通,通过更多的权益试图让流量在阿里体系内流转。

电商竞相争夺着有限的曝光度和注意力。然而,眼光不能停留在“6·18”十几天的促销,而是要符合消费升级、消费回流的趋势,或许这样才能解决“客从何处来”的疑问。

从“6·18”期间各家电商企业的实时数据来看,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升级,高品质大牌和进口商品广受欢迎,低线级市场消费更加活跃。阿里借着聚划算为低线市场打补丁,在“6·18”开始的两天里,聚划算商品成交件数已突破1亿件,近一半订单来自下沉市场。拼多多同样忙着坚守着五环外的市场。京东与苏宁则用拼购业务探路低线城市市场。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零售集团3C电子及消费品零售事业群总裁闫小兵表示,三线以下城市成为消费主力,但低线城市并不低价。3C家电整体3-6线城市成交额同比增长是一、二线城市的3.5倍。

电商的下沉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低线城市的市场环境。品牌商逐步淘汰杂牌商,难以触达下沉市场的厂商正借助“6·18”完成渠道布局。

闫小兵强调:“今年的‘6·18’打得很惨烈,原因包括市场环境、竞争格局、半年报的需要等。进入下半年和明年,有的品牌商可能出局,线上的份额越来越高,线下份额持续萎缩;此外,更多定制产品可能出现,共性产品减少。”(记者 王晓然 赵述评)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