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科学》杂志:电子烟虽不完美 却是安全替代品

2019-12-15 08:09 千龙网

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电子烟毫无疑问是美国的热点话题。为了处理非法电子烟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美国紧急推出了电子烟禁令。而《科学》(Science)杂志12月13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则指出,电子雾化导致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但针对电子烟的一刀切禁令则弊大于利。

图片1

“出于过分谨慎限制或者禁止危害较小的电子烟产品,同时又将致命的香烟产品留在市场上,这并不能保护公众健康”,作者在文中写道。

《科学》杂志1880年由爱迪生创刊,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这篇文章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埃默里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科学家合力撰写。科学家们认为,尽管电子烟不是100%安全,但电子烟是更安全的香烟替代品,可以帮助人们戒烟。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数据,香烟每年导致超过48万美国人死亡。

《科学》(Science)杂志在文中指出,“按最保守估计,美国未来10年如果用尼古丁电子烟替代香烟,可以避免160万人过早死亡,2080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全球每年超过800万人的死亡不是因为尼古丁,而是香烟里的其他有害物质。”

粗暴禁令会造成反弹

截至12月10日,美国CDC报告显示全国已有2409例肺部损伤和52例死亡。CDC数据表明相关疾病的罪魁祸首是黑市流行的非法THC(四氢大麻酚)类产品,而非正规尼古丁电子烟。

《科学》杂志指出,面对这些新问题时,我们面临着过度反应的危险,这使得人们容易忽略真相,只顾着关注那些危险耸听的说法。作者认为美国讨论政策时很多方面都达不到要求,经常不能有效区分尼古丁和THC产品,成年和青年吸烟者,零售市场和黑市。

结果是对电子烟采取了简单粗暴的禁令,同时传统香烟却仍然在市场上正常售卖。这种一揽子禁令或将电子烟用户推向黑市,或重新吸香烟,《科学》杂志表示。

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该文章的主要作者艾米·费尔柴尔德(Amy Fairchild)说:“电子烟不是没有风险,是相对安全”。

他引用了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研究院2018年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发现,尼古丁电子烟代替传统卷烟可减少吸烟者接触“多种毒物和致癌物”的可能性。一系列研究和结果表明,电子烟对个人的危害似乎要比香烟小。

作者并不是在说电子烟无害,而是比传统香烟更安全。

未成年人不应接触任何电子烟

美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还有青少年电子烟使用问题。

最近几个月,美国数个州起诉电子烟制造商向未成年人营销。引起公众愤慨的也主要集中在电子烟新奇口味上,如橡皮糖味,这看起来显然是针对儿童群体。

《科学》杂志认为,未成年人不应使用任何形式的尼古丁或THC类产品。年龄限制与税收是限制未成年群体有效办法。

不过《科学》杂志也指出,尽管近年来年轻人的电子烟使用数量增加,但同期年轻人吸香烟的比例下降得更快,这表明电子烟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香烟,而不是培养新用户。

费尔柴尔德表示,与其一揽子禁止电子烟,不如按年龄进行干预,例如限制最低消费年龄,禁止向未成年人营销等,这将是巨大的进步。

电子烟更安全 要像英国那样找到监管平衡点

另外一个特殊问题来自于学术领域。按照临床医学研究方法,需要长达数十年的观察与研究来完全了解电子烟对人体的长期影响。

《科学》杂志认为每天有太多吸香烟死亡者,而电子烟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推动采取合理的行动。

有证据表明,绝大多数吸烟者在坚持使用后,成功地从香烟完全转换为电子烟,从薄荷醇口味过渡到其它口味,并降低尼古丁浓度甚至0尼古丁。

在缺乏确定性证据的情况下,制定政策必须反复权衡。但需要注意的是,政策对那些从未吸烟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更广泛的吸烟群体。有数据估算21世纪全球将有超过10亿烟民过早死亡。

作者认为政策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吸烟者可以使用受管制的尼古丁电子烟,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来避免未成年人使用。

英国已经将尼古丁电子烟视为香烟的更安全替代品,该国已经制定了适当的法规,管理青年人并帮助成年吸烟者戒烟。英国通过监管部门对市场上所有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进行管控,并禁止销售THC类产品。

对电子烟的管控还需要更严格的监督系统。尽管美国CDC和FDA通过搜索和分析确定了肺病的根源,但仍有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维生素E也可能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化学物质。在无法绝对确定安全性的情况下,持续监督是尽早发现危害的最佳方法。

《科学》杂志在最后指出,尽管一揽子禁令可以立即缓解一些问题,但解决方案需要更精确,避免将THC与尼古丁电子烟混为一谈。如果只关注部分群体忽视了整个人口的问题,那么制定的政策将弊大于利。无论颁布任何法规与政策,都必须充分考虑与权衡各方风险。

责任编辑:刘美君(QN004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