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一场以“科幻to天文”为主题的跨界沙龙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举行,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科幻作家杨平和飞氘与现场数百名听众畅谈天文与科幻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对于我们为什么要仰望星空,朱进表示,更多是出于好奇心。
好奇心让我们仰望天空
朱进表示,天文学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工科等其他一些学科,可能做事的时候目的性很强,会预期到持续多长时间、需要多少钱以及呈现的效果及哪些重要发现。但是,做天文往往没想那么多。我们仰望星空,基本上就是好奇心的一种反应。
朱进认为,人类得以延续到现在跟好奇心有密切关系。他说:“假如我们没有好奇心、没有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有些天文灾变(小行星撞击、伽马射线暴)瞬间就可能会把我们毁灭。”
宇宙那么大,我们不会“孤单”
在演讲过程中,朱进还谈到了地外生命。他对在场的大学生表示:“在很近的未来,在大家到我这个年龄之前,我们会在太阳系其他的行星或者行星的卫星上面发现地外生命”。
对于外星人是否存在的问题,朱进表达了乐观的态度。他说:“太阳只是宇宙当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太阳所在的银河系大约有1000多亿颗恒星。这些恒星都可能有行星围绕它们旋转,而这些行星就可能有生命存在。银河系中有大约10000亿颗行星,从天文的角度来说,银河系中肯定有外星人。”
1000亿光年大的宇宙,我们才涉足了1光秒
朱进馆长还形象的介绍了宇宙尺度和当前人类的探测能力。他说:“人类到迄今走得最远的地方就是月球,大约四十万公里,换算成光速,就是1光秒,而宇宙有1000亿光年大;旅行者一号飞行近40年,才走了太阳系1/500不到,而光线走这么远只需近20小时左右,不到一天。”因此,朱进馆长表示,按现有的科学技术,在人类可以预见的未来,想离开太阳系是绝对不可能的。
“科幻TO”沙龙
今年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获得被称为科幻文学诺贝尔奖的雨果奖,其改编的电影也已进入后期制做。“三体”热持续升温并引发了新一波科幻潮,使本来偏小众的科幻文化走进大众视野。为此,青蜜策划了”科幻TO”系列主题沙龙,以期将科幻文化与现实中的多种学科及产业跨界组合,突破科幻小圈子, 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9月20日,“科幻TO”首期主题沙龙“科幻TO未来”在中央民族大学成功举办,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郑军等受邀做主题分享;10月11日,紧随北师大“科幻TO天文”后,第三期“科幻TO太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国际太空》主编庞之浩、科学史博士、科普作家赵洋等与近400名北航学子一块探讨太空探索的未来以及科幻作品中的航天科技。
“科幻TO”系列沙龙近期还将走进更多高校,结合物理、动漫、电影等领域展开分享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