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雪龙”号11月24日电新闻人物:“师傅”李金雁——格罗夫山的传奇
新华社记者朱基钗
“师傅”这个称呼,在“雪龙”号上有一个特定的指代——中国南极科考队格罗夫山队机械师李金雁。李金雁今年已经61岁,是“雪龙”号上年纪最大的人。从1998年以来,中国已在南极内陆开展了6次格罗夫山考察,李金雁是唯一的全程亲历者。花甲之年,李金雁第七次出征格罗夫山。
在东南极内陆,距离中山站600多公里,格罗夫山美丽且暗藏凶险:64座岛峰浮出冰原,那里有晶莹剔透的万年蓝冰,形态奇绝的风棱石,来自星际空间的珍贵陨石,但也有突兀陡峭的蓝冰悬崖,肆虐起来暗无天日的地吹雪,隐匿于无形的冰裂隙,一不小心掉入,就再难寻觅。
“师傅”李金雁,就是格罗夫山的传奇。
多年野外经历打下扎实功底
从食堂到甲板,从船头到船尾,记者“如影随形”,甚至直接“闯入”师傅李金雁所住的房间。同屋的方爱民教授也帮着敲边鼓。“威逼利诱”之下,李金雁才讲起了他的故事。
1975年,插队回京的李金雁进入中科院地质所,在车队当司机。几十年来,他开车走遍大江南北,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区的所有路,他几乎都跑过。长期艰苦的野外经历,为南极之行打下了扎实的底子。
1998年6月,李金雁接到了去南极做机械师的邀请,考虑到可以去外国看看,自己又富有冒险精神,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单车勇闯格罗夫山
直到1998年,格罗夫山还是人类南极科考的处女地。当年12月15日,中国首次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中山站出发。考察队由4人组成,地质学家刘小汉和刘晓春教授、测绘学博士生霍东民和作为机械师的李金雁。
在出发基地准备物资时,两辆雪地车中的一辆突然坏了。单车进入南极内陆考察,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刘小汉他们是经过近10年努力才争取到这次考察任务,如果取消,将留下终生遗憾,”李金雁说。经过了一番权衡,他们还是决定出发——单车勇闯格罗夫山!
在艰险恶劣的南极内陆,机械师是考察队的后勤兵和生命线。“要负责车队的安全行进,扎营时要负责发电,要把科考队员送到工作地点,配合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并把他们安全带回,”李金雁说。南极内陆机械师不但要有技术和责任,还要有智慧和胆量。
历经重重艰险,跨越一道道“生死裂缝”。李金雁说,首次挺进格罗夫山,他们在取得一项项科研成果的同时,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朋友。
无名英雄助科研
在南极,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先开展科研工作的地区,谁在国际上就具有优先发言权,别的国家要想在这个地区开展工作,需要与先到者取得联系并开展合作,”方爱民介绍说。
李金雁说,他十分敬佩格罗夫山考察开创者刘小汉的执著和勇气。“当时,中国再不去,其他国家就要去了。格罗夫山考察是为咱们国家在南极开辟了一块自己的科研基地。”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格罗夫山是中国南极科考中“产出比”极高的一个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以来,中国在格罗夫山地区先后开展了陨石、地质考察、冰川学、地球物理、冰盖进退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已经发表200多篇有关论文。
相对于以上这些科研成果,方爱民告诉记者:“‘师傅’是真正的无名英雄。我们这些科学家都要感谢他。说实话,我们都是带着科研目的来的,回去可以发表文章、评职称,很多人都‘功成名就’了。而像‘师傅’这样的机械师,仍然默默无闻,一次又一次地来。没有他们,我们还做什么研究?”
“留到最后的才是金子”
在格罗夫山,刘小汉曾经跟李金雁说过这样一句话:“等你老的时候,对子孙有可讲的人生故事,这一生就没白活。”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李金雁。
李金雁笑称,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格罗夫山队老队员,他有带新队员的责任。今年他有了一个“小跟班”,年轻的机械师金鑫淼,绰号“小金子”,90后上海人,华东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专业毕业。
2013年11月,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的机械师,“小金子”第一次深入南极内陆,参与了泰山站的建站工作。工作不到3年,2年在南极。“小金子”还得磨一磨。师傅笑着对徒弟说:“留到最后的才是金子。”
在格罗夫山中国考察基地,有一个用废弃铁桶堆砌起来的“纪念碑”。铁桶上写着中国每一支格罗夫山考察队的队员姓名。从1998年至2015年,“李金雁”这3个字铭记于此,成为格罗夫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