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流行热词大盘点

2015-12-18 08:48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2015年度流行热词大盘点

编者按

伴随着岁月急匆匆的步履,2015年已进入倒计时。2015年,数不胜数的新词热词、流行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民币‘入篮’”、重污染“红警”、“全面二孩”、“一带一路”、“大阅兵”、“抗日神剧”、“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人丑就要多读书”、“扶老人险”、“校园足球”、“天价虾”、“然并卵”、“剁手族”、“颜值”、“Duang”……这些新词热词尽管在网络上大多只是“红极一时”,但却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今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 本版从11月26日起陆续刊发的“2015年度流行热词大盘点”,不仅是对流行热词进行一番梳理,更有不少耐人寻味的独到感悟哦……

雾霾“红警”,其警示意义都有哪些

■张逸宗(17岁)

“雾霾”一词近两年连登年度热词榜,2015年,由“雾霾”引发的“爆表”、“防霾神器”、“雾霾砖”、“防霾大炮车”等更成为各大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特别是几天前北京首发“重污染红色预警”,使“红警”二字成为今年不能不说的一个热词。

从11月底开始,雾霾来了走、走了又来,一直频繁光顾北京,从橙色预警到红色预警,一时间口罩、空气净化器等环保产品热销。除了少出门、戴口罩之外,我身边的很多人选择在微信朋友圈里霾中作乐。有的随手拍下“窗外仙境”,有的“P图高手”晒出雾霾和蓝天对比照。同时,各种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雾”以“吸”为贵等段子层出不穷。人们已习惯每天清晨先望望窗外,只要朦胧一片,不免满脸愁容;但凡阳光倾城,心中洋溢温暖。

深吸一口气,向天空问声好——其实每个人的愿望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真的有点难。

面对突如其来的雾霾,一个叫“坚果兄弟”的湖北小伙用100天时间,推着一台大型工业吸尘器,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每到一地,他就把吸尘器的吸嘴朝向天空,吸走空气里的灰尘。久而久之,过滤网里的灰尘有了足足一百多克,他将这些灰尘送到砖厂,混合陶土后制成了一块红砖,然后将这块“雾霾砖”放在了一个四合院的施工现场,最终又融入到这座城市中。

12月7日晚,北京首发雾霾“红警”,学校停课,汽车单双号限行……不用上课了——短暂欢呼过后,同学们之间弥漫更多的还是悲凉情绪。因为这不是一个“体面的假期”,而是一种无奈和无助,老师只能让学生“在家自学,学好了治理雾霾”。与此对应的是,北京四中的13名同学,用一本自制的《PM2.5防御手册》,提醒周围的人关注健康、正确防护,小册子中不少观点都是他们通过查阅文献,一点点积累而来的……

穹顶笼罩之下,每个身处其中的我们都联结成了“命运共同体”,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无论身处何方,PM2.5颗粒无孔不入,没有人能够置身雾霾之外,更没有人能逃脱责任。“坚果兄弟”制作的雾霾砖、同学自制的“防霾贴士”,行动虽小,其实都是一种呼吁,让人们重视环保以及人类频繁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不再为所欲为、忘乎所以。重污染“红警”不仅仅是一个热词,更是为我们敲响的环保警钟……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1998年1月,现就读于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高三(481)班。

“二孩”来了, 我能当一个好姐姐吗     

■白易飞(9岁)

我的学校是寄宿制,现在上三年级,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上操、做手工、做游戏,一起吃学校食堂的美食,感觉很快乐。可是,从每周五下午爸爸妈妈把我接回家到星期天晚上把我送回学校这段时间,我总觉得特别孤单。

我家住在世纪城,离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很近,每次去商场的儿童游乐城玩,碰到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像个大人似的充满了责任感地带着小弟弟或小妹妹的时候,我都会想要是有个小弟弟该多好。如果我有小弟弟,我会教他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我会把我的玩具全部给他玩,我会跟他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一起做游戏,用我的压岁钱给他买好衣服穿,反正我会对他特别好。不过有时也想:我到底让不让妈妈再给我生个小弟弟呢?如果我有一个比我小的弟弟,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会减少吗?弟弟会听我话吗?原本都属于我自己的玩具、新衣服、好吃的……都得分给弟弟,我就少了好多东西,我会跟他打架吗?

我曾经带着疑惑问爸爸时,爸爸说:你放心,我和妈妈一辈子就爱你一个宝贝,只疼你一个!我知道爸爸有姐姐和哥哥,妈妈也有弟弟,也就是我的姑姑、大伯和舅舅,他们相处得都很好,非常快乐,有事情还可以一起互相商量、互相照顾,是一个其乐融融幸福的大家庭。我们班的同学中徐诺、王悦卓、张瑞君都有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每次看到他们聊起自己的弟弟和妹妹时那开心和幸福的样子,都特别让我羡慕。

国家现在已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您们随时都可以给我生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我要当个合格的姐姐,和他或她一起成长。等我们长大了,也会互敬互爱,共同做社会有用的人才,一起孝顺爸爸妈妈。

本文作者女,出生于2006年12月,现就读于北京西城区奋斗小学北址三年级(12)班。

“抗日神剧”, 历史岂能如此“恶搞”     

■潘希孟(16岁)

2015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屏幕上一大批反映抗战题材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不少优秀电视剧的播出让我们通过荧屏看到了当年我国抗日英雄的英勇顽强,但一些胡编乱造的“抗日神剧”也遭到很多观众的质疑,一些神乎其神的情节甚至被网友戏称“笑出八块腹肌”。质疑声中,一条“抗日老兵誓不看抗日剧”的新闻尤其令我感慨。作为抗战的参与者,老兵有足够的话语权。他们的理由更加引人深思:“如果人人都能打鬼子的一个连队,哪会有那么多的死伤?哪会有八年抗战?……”我不由得心生疑惑:如此“神化”抗日英雄真的有利于铭记历史吗?

不可否认的是,各种抗日神剧编剧们的初衷是为了突出战士们可贵的品质,然而这却造成了人们对抗战历史的误解。在艰苦的抗战年代,“稍有疏忽就会毙命”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抗战生活的真实写照。日本侵略者也不是如剧中所演的那样不堪一击,而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军人。这些不容争辩的事实竟一一被抗日神剧所掩藏,艰苦的抗战情节,仅仅通过某次战役的伤亡惨重来描述。再反观剧中战士们神一般的表现: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不得不承认剧中抗日战士的表现的确英勇,但不符合史实的编造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观众看抗日剧是为了看被虚构出来的英勇无畏么?我想不是。抗日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人们铭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但这种“神”剧只会逐渐扭曲后代对抗战的了解。

“抗日神剧”之所以能成为热词,恰恰表现出了观众对这种“神剧”的强烈不满。因为只有正视历史,才是对英雄们最崇高的尊敬。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1999年2月,现就读于北京东直门中学高二(3)班。

“校园足球”,何时能真正热起来

■高航 (14岁)

2015年7月22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的红头文件,立即引发热议。“校园足球”遂成为今年的一个热词。这也让我真正认识了属于“校园足球”的独特魅力。

小学时,我还没有来到北京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足够的场地能让像我一样的孩子自由自在地驰骋。每天,我们都可以享受到足球带给我们的乐趣。进入中学后,打篮球成了我的新乐趣。但看着同样圆滚滚的球,我的脚还是有些痒痒。随着学校掀起的“校园足球”热,爱踢球的同学们又可以驰骋在那朝思暮想的绿茵场上了,没有接触过足球的同学们也可以多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了!

在“校园足球”成为热词的同时,民间的足球赛事也多了。今年夏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百队杯”和“耐克杯”的比赛,既让我们享受了比赛,也锻炼了球队。比赛那天,正值酷暑,最高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烈日当空,连喘口气都难受,这样的天气让同学们十分难受,可是大家的心情却极好,穿着湿透了的球衣,竭尽全力地在场上奔跑,经过比赛的洗礼,让我认识到了属于足球的精神,不放弃,永不言败,在场上毫不手软,在场下还是好朋友。我们这群孩子,深深地体会到了足球的真正含义。那种在大赛之中的感觉,更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快乐,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足球这一运动了。

其实,“校园足球”还是一种文化。我认为,这种文化只有传播开来、深入人心,传播到每一所学校,让同学们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乐享其中,中国足球才会真正的腾飞……

本文作者男,出生于2001年12月,现就读于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二(3)班。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作者: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