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月球上再新添4处中国地名:广寒宫、紫微、天市、太微。“广寒宫”是嫦娥三号月球着陆点;其它三处地名,则是广寒宫附近是三个较大的撞击坑。这也是中国首次获得与月球探测器着陆相关的月球地名。
广寒宫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嫦娥和玉兔居住的宫殿。以“广寒宫”命名的区域包括“玉兔”号月球车巡视路线及其东侧重要地貌等方圆77米的范围。2013年12月14日,“广寒宫”首次迎来中国探测器“嫦娥三号”着陆,这也是中国首次实现了地外天体软着陆。
目前,月球上总共有86个月球地名和月球探测器着陆相关。这些地名主要涉及美国“阿波罗”、前苏联“月球”、中国“嫦娥三号”任务。其中,与“阿波罗”相关的月球地名总共多达78个,且均为着陆点地名;最多的是“阿波罗17号”,相关地名多达29个。“月球”任务2号、9号、16号着陆器的相关地名各为1个,前二者都是着陆点,分别标记人造月球探测器在月球首次硬着陆、软着陆位置,最后一个则是标记人造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上实现自动采样的位置。“嫦娥三号”着陆点地名1个,即“广寒宫”,其余3个则是附近撞击坑。
中国探月副总指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基于嫦娥三号着陆区地理形貌特点,中国科学家将嫦娥三号着陆点周边区域划分为四个方位区,结合中国古代天文星图“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星官名,提出了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建议。获得批准的“天市”等三个撞击坑命名,就是取自古天文图中的“三垣”。三处陨石坑,直径分别达到420米、480米、470米。
和着陆点位置标记的命名不同,月球上的撞击坑、陨石等地理实体命名要求更严。此次中国提交的命名申请中,还有12项命名申请,由于地理实体的尺寸偏小,达不到地理实体“直径(或长度)须大于100米”的要求,因此未获得官方批准。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可这些命名在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中的使用。
加上此次批准的4个命名,月球上中国和其他国家申请并批准的以中国元素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达到了22个。目前,月球上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的地名,已经达到2017个(含卫星坑则有9000多个命名)。相比来说,中国地名还是太少。
据介绍,中国在2007年绕月探测工程成功后,才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出首次月球地理实体命名申请。蔡伦、毕昇、张钰哲3个撞击坑命名,于2010年11月获得正式批准。
此次命名过程中,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行星系地名命名委员会表示,考虑到中国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未来的空间探测计划,希望在月球地名命名方面充分听取中国科学家的意见。因此,在此前8名委员的基础上,邀请一名中国科学家加入。中科院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在2015年12月17日成为该委员会的首名中国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