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网名:(ˉ(∞)ˉ)猪兜兜.(简称小D),安徽合肥,女,初三。
“你知道春节发手机红包的事情么”
“知道呀”
“你看好谁家的(阿里还是腾讯)”
“不知道”
“你打算去那儿抢”
“都抢枪试试吧”
“想抢多少钱”
“越多越好”
“它们发红包还会发很多广告和代金券,你讨厌么”
“还好,不喜欢也不讨厌”
“你不觉得代金券很烦么,很多还让你下载App”
“还好啦,它们做广告,你不下就行了”
“你觉得它们发红包目的是啥”
“打广告吧”
“如果我说它们发红包是为了你以后也用它们买东西,你会么”
“不太会吧”
“支付宝也能聊天,发红包,你用么”
“支付宝还是买东西吧”
“你会用微信或者QQ以后买东西么”
“应该不会”
“为什么”
“感觉不安全,放心不下”
“丢过钱?”
“没有,但是感觉上,它们不像是能存钱的东西”
相比前面三个,小D年龄大一些,所以小D会平时在淘宝上买东西,有自己的支付宝——总算有一个用支付宝的了。或许也正是因为年龄关系,小D对于钱多钱少更加敏感,她希望“抢到越多的钱越好”。但同样的是,小D对于春节腾讯和阿里进行红包大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概念,但是她能够理解,发代金券是因为“他们要打广告”——实际上,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春节红包发的钱也都是招商来的,所以顺带肩负着帮商家打广告、发代金券的任务。
而对于支付宝、QQ和微信的看法上,小D对三款软件有着很明显的倾向,“干什么的就是干什么的,不管它发不发红包。”在小D看来,支付宝就是买东西存钱的,微信和QQ就是聊天的。或许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信念,小D觉得微信和QQ不安全。
实际上,我能理解这种感觉,就像是大家平时都习惯把钱存在家里,忽然来了银行,大家在初期一定会觉得银行不安全,不放心——从这点可以看出,小D对于手机应用的使用有着根深蒂固的使用范围。无论是支付宝做社交、还是微信、QQ做购物,最起码对于像小D这样的年轻人,改变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年轻人,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挑剔。
六
网名:﹏卷卷ぢ(简称小E),天津,大一。
“你用手机发红包不?”
“用呀”
“用微信、QQ还是支付宝?”
“微信和QQ多一些,支付宝不太用”
“微信和QQ都用?”
“呃,是的”
“两个都用,会不会很麻烦?”
“还好啦,微信上大学同学多,QQ上是家里人和高中、初中同学。”
“微信、QQ和支付宝三家春节发红包你抢哪个?”
“都抢呀”
“哪个最有意思”
“其实也没啥意思,抢不到多少,但是人多了一起抢热闹”
“怎么人多?”
“就是我会叫我爸妈亲戚一起抢,看谁抢的多喽”
“你给同学发红包不”
“发,但钱不多”
“QQ和微信,相对来说哪个多?”
“微信钱会多一点,QQ发的次数多一点……”
“为啥要发”
“过节么,多少是个意思啦,就图个高兴”
小E是我寻觅了好久才找到的一个愿意和我聊天的——看来代沟真不是盖的。从跟小E的聊天里,其实可以体会的到,高中和初中用QQ比较多,大学可能因为结交新的朋友、可能因为一些应酬用微信多一点;对于发红包,小E更喜欢在QQ来发(次数多),因为那里有她最温暖的同学、家人,但在微信发的会比QQ发的钱多;对于春节红包,从跟小E的聊天中,已经很明显的能够体会的到,手机红包已经成为了新的年俗,而这种年俗正在由年轻人向家庭进行全面的渗透。
想一想,实际上是这样的。往往新鲜的事情,又有哪一个不是年轻人所引领的。年轻人对于整个家庭、社会的影响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就拿红包举例,一个小E其实给整个平台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用户,而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