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和火山喷发说
科学家发现,在白垩纪末期地层的黏土层中微量元素铱的含量比其他时期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壳中属罕见元素但却广泛存在于小行星之中。因而当前最为流行和最有影响的观点是: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为8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大量尘埃遮天蔽日,引发气候剧变,植物大量死去,小型动物大规模死亡,恐龙因食物匮乏而遭致灭顶之灾。
此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在小行星撞击前地球上出现了大规模火山喷发。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前25万年,地球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并持续了50万年之久。大规模的火山群活动使得大气中危险化学物质的含量增加,污染了大气环境和海洋环境,也对恐龙的灭绝产生了促进作用。
氧气陡降说
6500万年前地球气候陡然变化,气温大幅下降,造成大气含氧量下降,令恐龙无法生存。问题是果真如此的话,当时氧气含量是如何陡降的呢?
气温下降说
恐龙是冷血动物,身上没有毛,无法适应地球气温的下降,都被冻死了。不过,为什么蛙类、鳄鱼以及其它许多对气温同样很敏感的动物都得以幸存,惟独恐龙不能幸免呢?
性别失调说
由于天气寒冷,恐龙妈妈孵出的大多是雄性小恐龙,这使恐龙世界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随着雌性恐龙的逐渐减少,恐龙家族也就走向了灭亡。可是海龟的性别也受温度调控,为什么气候剧变却对它们表现出偏爱呢?
酸雨说
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但很难想象地球曾经历过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中毒说
地球上曾经有一段被子植物时期,这些植物含有毒素,恐龙吃它们吃得太多了,体内毒素聚积过多,都被毒死了。但植物不可能一下子毒死散布在各地的所有恐龙。
地球膨胀说
地壳的强烈运动引
起地球质量向外扩散、体积增大。恐龙等一大批生物因不适应地球表面引力场的减少而灭绝。这个说法缺乏说服力的地方是,引力的变化并不是在短期内出现的,恐龙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应该具有相适应的机制。
除了以上的这些说法外,还有“蛋壳变厚说”“海洋收缩说”“海底沼气喷发说”等等。但是这些推论单独来看似乎都难以解释恐龙的突然消失。目前有不少科学家认为,恐龙和同时期其它一些物种的灭绝,很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无论如何,我们现在对恐龙灭绝的原因还只能做出推测,毕竟恐龙灭绝的时间距离我们太过久远,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准确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