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家庭厨房玩共享 阿姨喊你回家吃饭啦

2016-02-15 08:34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阿姨喊你回家吃饭啦

早上,王女士送完儿子上学后,就开始在朝阳区核桃园的自家厨房里忙活。几乎每个工作日的上午十点左右,她的手机信息铃声便响个不停。伴随着翻炒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她把刚出锅的拿手菜——酱爆鸡丁和酸汤馄饨装进两个透明的饭盒里,然后顺手贴上一张便条,写道:“今天降温,记得添衣保暖。”

这不是给自己的孩子打包午饭,而是给手机那一端陌生的TA。

在北上广深这些年轻人逐梦打拼的地方,也有一群大爷大妈和家庭主妇,借助互联网+的翅膀,让自己的小小厨房,为许多都市白领带去亲切的家乡味道。

家厨:空闲时间赚点钱

做完打包午饭,王女士把印着“回家吃饭”字样的饭盒交给快递员,并付给他3元送餐费,嘱咐其把饭菜送给在三里屯工作的一位食客。这位食客除了在线支付46元餐费,还需要给送货员3元送餐费。半小时后,王女士在平台上看到了食客的评价:“分量足、饭菜香!”

“回家吃饭”号称全国最大的家庭厨房共享平台,以配送、上门自取等多种方式,为不愿下厨的年轻人提供餐馆就餐之外的新选择。创立于2014年10月的回家吃饭,短时间内已完成多轮融资,目前注册用户和家厨已超过百万。

在北上广深等城市,有很多像王女士这样的家庭主妇、退休大爷,甚至专业厨师,愿意把空闲时间和闲置厨房用于给附近写字楼里的白领做家常饭。据了解,与回家吃饭类似的APP还有“妈妈的菜”和“蹭饭”,几乎都采用“在家做饭——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送餐——周边写字楼取餐”模式。

食客:吃出人情味儿

“我经常在一家家厨点餐并备注自己不吃猪肉,有一次忽然点了回锅肉,家厨连忙打电话问是不是点错了,我说只是想吃肉了,商量了一下家厨改用鸡肉做了回锅肉。”上班族王欣瑗说,“在一家订久了,大妈会记住我的饮食习惯,还会提醒我雾霾天戴口罩,这种被惦念的感觉不再仅限于爸爸妈妈,很神奇。”

回家吃饭相关负责人周统告诉记者,目前,北京的日单量已超过5万单,配送范围是3公里内半小时送达,有家厨自己配送、用户自取、堂食(即在家厨家里吃)还有第三方配送。其中,写字楼比较集中的区域订单量要高于居住住宅区,像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写字楼密集的区域订餐量都比较高。

“我比较喜欢上门去吃,跟饭店就餐完全不一样,很有点家的感觉。”单身白领小胡春节前发现,自己小区另一栋楼的家厨秦阿姨,竟然也是地道天水人,拿手的焖面、粉蒸肉点过几回后,慢慢就跟她混熟了。“每周差不多都会去一次,有时还会碰见他们家闺女,聊起来格外投缘。”小胡说,这样的人情味是她网上点餐的意外收获。

创业者:为北漂打造小饭桌

“想到这个生意,是因为在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就有小饭桌的传统,如今只不过是扩大化了。”回家吃饭的创始人唐万里透露,身边很多的朋友都是北漂,天天都是吃路边餐馆,很不健康,互联网完全可以把他们和大爷大妈对接。

当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和家庭主妇纷纷化身为白领们的“星级家厨”时,资质审查以及菜品的质量保障就成为了关键。

据介绍,对于有意愿的大爷大妈,平台会去家厨的家里实地考察卫生状况,试吃他们做的菜,并拍照片。同时,家厨还要提供身份证信息和健康证进行审核,之后才有资格上线,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个星期。平台每月还会进行排查回访,食客订餐后的菜品评价,对家厨也是一定程度的监督。

不过,随着家庭厨房共享的规模不断扩大,难免有一些街头小店改头换面来接单。业内人士提醒,从原材料采购到整个加工制作过程,家庭厨房都缺乏监管,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将很难维护自身权益。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范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