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正是中国农历春节大年初四,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喜讯让还在假期的广州市天河中学沸腾了起来——美国的科学家们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而这个人类重大发现成果的缔造者中,有一个名字他们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学2012届毕业生、现就读美国卡尔顿学院四年级学生罗家伦。
在美国科研人员举行的发现引力波的新闻发布会次日,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罗家伦作为发现引力波团队的成员之一和发现论文合作作者之一,与团队负责人Nelson Christensen教授一起亮相卡尔顿学院当地的新闻发布会,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15日,罗家伦在美国研究工作室内,接受了记者视频连线采访。
罗家伦现就读美国卡尔顿学院(Carletoncollege)四年级,主修专业高级物理,是广东客家人,其中学就读于广州市天河中学,是广州天河区2012年高考英语状元。当年,他曾同时被美国卡尔顿学院和中山大学录取。
“他出国读书是自己做的决定。”罗家伦的母亲李粤海说,“可能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到的教育都太拘束,所以我很想让他接受自由宽松的教育,让他学会独立。”
罗家伦介绍,引力波探测的实验从1992年被提出,一直进行到现在。他参与其中两年多时间,他所在小组的50多个人通力合作,运行程序来分析探测的引力波候选信号哪些是引力波。他们通过统计分析,寻找统计显著的数据,最终找到信度高达99.99995%的引力波。
对于整个实验来说,罗家伦觉得最难突破的应该是提升仪器的灵敏度以达到能够探测出引力波的程度以及用有限的计算机来分析庞大的数据,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升级之前,他已经尝试进行了寻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数据中的引力波;设备升级后,他将重点放在寻找引力波的光谱对应物,力图提升引力波的信度。“对于我来说,我要学习如何使用前辈们已有的程序与算法来分析数据然后汇报给组内其他人,我也把一些数据分析的过程自动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我觉得在有生之年发现了引力波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直接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预测。”
“我们的团队是自由和开放的,加入和退出都凭兴趣,”罗家伦说,在LIGO科研项目里,自己“只是做了微小的贡献”,但因为对相对论的相信和坚持加入这个团队,他在枯燥艰涩的数据中坚持了三年。
春节期间,中国每个城市都还沉浸在欢庆当中,而大洋彼岸的罗家伦没有回家,在美国紧张地准备毕业论文和期末考试。视频连线中,罗家伦的镜头里,美国当地时间晚上9点的大学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进行讨论。
“我的工作还有很多。”事实上,就在前一晚,罗家伦还熬夜学习工作直到凌晨四点,而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在他中学和大学期间从未间断。
老师们都表示罗家伦是标准的“学霸”,他的高三物理老师谈婳说:“到高三,很多作业我都不让他做了,因为他已经全会了。”于是罗家伦开始自学英文原版物理书,“他买了很多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英文物理书,还带回来和我讨论,但我的英文不足以读懂,都需要他翻译成中文,再一起讨论物理问题。”
“学霸”仍然学习到凌晨的原因有很多,对于罗家伦来说,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参加了很多课余实践和活动。高一一入学,他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并毛遂自荐当了社长,直到毕业,这期间,他参与设计的“舞狮机器人”获得全国机器人比赛一等奖,而且是429支参赛队伍中的一等奖第一名。
不同的老师都同意罗家伦是个“情商很高的孩子”,“在班上总有两三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比罗家伦的思维更快,成绩更好,但罗家伦情商更高”。到美国读书以后,罗家伦并不经常回国,但每次回来,他都一定要回校看望老师,这让老师们更加感慨。
“国内学习可以说给我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美国的学习给我更多的自由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说做本科生与教授一起科研的项目。”罗家伦谈起国内外学习对自己的影响。天河中学一名副校长表示,罗家伦6年中学都是在国内完成,并且收益颇多,学校的雄厚基础和创新能力结合将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