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说要造车,多数人的态度是质疑和观望。几年后的今天,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说要造车,人们大都充满期待,想知道它到底能造出什么样令人惊艳的车子来,或者说它能带给消费者什么实惠。
既然总理为互联网+吃了定心丸,那么即使在以封闭著称的汽车领域闯入众多互联网企业也不足为奇。互联网时代,就是要勇于试错,只要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就不愁没人投钱给你。而且,互联网汽车市场有足够的吸引力,据市场研究机构ABI预计,到2017年,全世界将有60%的汽车能够连接互联网,全世界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汽车有望成为电脑、手机、平板之后的第四个互联网终端。
于是,我们毫不意外地看到许多没有任何造车经验的互联网企业投身汽车行业,甚至还有专门为此成立的新公司。这些公司大谈着汽车互联的美好未来,或通过合作或投资的方式,为传统汽车提供智能技术,从而将自己融入互联网造车运动中。或干脆自己研发,打造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智能汽车。
虽然时至今日,尚没有任何一辆互联网汽车走到消费者眼前,但消费者的胃口已被吊起,互联网造车已不再是汽车领域或IT领域的话题,而成了很多人饭桌上聊天时的谈资。一场不被传统汽车企业看好的造车运动,却令公众对智能汽车有了初步认识并充满期待,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毫不意外地看到,在互联网公司的围攻下,传统汽车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除了那份放言“互联网造车只是概念和炒作”的自信外,在新技术方面不断探索,值得期待的前沿技术不断涌现。在年初美国CES展上,汽车巨头们就纷纷展出了令人激动的技术,几乎将消费类电子产品展变成了汽车新技术展。而且,不同于多数互联网公司尚处于讲故事阶段,汽车企业的新技术也许将很快成为现实。比如奔驰展示了全新用户体验操控系统,这套系统提升了车主的操控便利性和更齐全的功能,将首先搭载在全新奔驰E级轿车上。宝马在CES 2016上发布了一款BMW iVision Future Interaction概念车,该车搭载了新研发的互联驾驶系统BMW CONNECT,可用来控制车内的所有通讯、信息和娱乐,通过传感器识别手部动作来实现对屏幕的操控等功能。奥迪也展示了手势控制技术,全新概念车SUV的内饰到处是OLED界面,支持触觉反馈和手势控制。丰田旗下的豪华品牌雷克萨斯则展现了接近量产的自动驾驶技术,试验车在高速公路上通过自动驾驶进行并线、车道保持、变道和分流等操作。雷克萨斯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商品化。福特宣布其Fusion混合动力自动驾驶测试车队规模扩大三倍,并采用最新一代的传感器技术,以加速其自动驾驶车辆开发。
一边是互联网企业纷纷涌进传统汽车领域,要造智能汽车。一边是传统汽车企业纷纷不断发展新技术,要尽快实现智能驾驶。其实,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造车运动中,到底有几个互联网公司能笑到最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汽车领域有了互联网公司的加入,使传统汽车企业加快了智能、互联等新技术的开发,并加深了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正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言,“互联网颠覆不了汽车行业,但汽车企业应该有互联网精神。汽车行业未来不再是‘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的模式,而是‘你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
毫无疑问,互联网公司与传统汽车企业的竞争或者合作,最大赢家当然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