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慈善创新

2016-02-14 13:41 文汇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互联网背景下的慈善创新

编者按:2015年12月29日下午,以“互联网背景下的慈善创新”为主题的2015上海慈善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院举行。论坛围绕“互联网+慈善”的比较优势、指尖上的公益众筹、如何做互联网劝募、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联合劝募项目、社区基金会的特性———国际观点和本土实践、萤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探路者等方面展开研讨。今刊发部分嘉宾发言,以期带给读者对“互联网+”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更多思考。

慈善事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刻改变了、并将进一步改变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全国网民数量高达6.6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94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展开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结合要早于它和现代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的结合。从2007年开始,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已经开始进入公益慈善领域,改变了慈善机构只能依赖银行汇款和募捐的传统模式,降低了筹款门槛,便利了民众捐赠。2013年开始,凭借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公益慈善传播的速度得到极大提高,传播成本极大降低,互联网在善款支付、慈念传播这两方面助力,快速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统计表明,网络支付平台在2007年使用,让我国年度捐赠人数达到百万量级,捐赠金额达到千万量级,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红利让这两个指标实现了十倍增长,年度捐赠人数达到千万量级,年度捐赠达到亿元的量级。《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4年,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支付宝E公益三大平台和淘宝公益店铺募集到善款,达到4.28亿元。互联网捐赠具有的便利、透明、安全、互动与体验性强等优势,显著强化了民众的捐赠意识与捐赠行为。

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在链接慈善需求与慈善资源方面,在促进慈善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方面,互联网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往,受制于地理、物理的区隔,传统慈善方式常常面临资源与需求难以匹配的问题:捐赠人找不到好的慈善项目,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慈善救助……互联网和慈善结合缓解了这个问题,它使得捐赠人的捐赠意愿、求助者的慈善需求和慈善机构的公益项目三方能够良好地衔接,并以合理的方式把宝贵的慈善资源配置、递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提升慈善的专业性与效率。

“互联网+慈善”,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成为促进传统慈善变革的潜在动力。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要把这种机会和潜在动力利用好,并把它转化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实际动力,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上个月,美国亚洲基金会高级顾问在北京披露,今年美国网络捐赠数额占到总公益捐赠数额的10%,而且还在快速增长。相比之下,中国网络捐赠行为虽然日益增多,但捐赠总额较低,网络捐赠占公益捐赠总额不到1%。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互联网在我国慈善捐赠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并且发展速度也较慢。

面对势不可当的互联网+时代潮流,我们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善用互联网提供的机会,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同时,要充分认识在推进慈善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网络慈善宣传,要建构安全、便捷的网络慈善平台。进一步便利民众的慈善捐赠,要善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慈善项目设计,实现传统慈善机构的创新发展。(作者:王战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作者: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