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不知自己上平台
近来,由于央视的报道,移动医疗APP“一呼医生”站在了风口浪尖。报道显示了号贩子用“一呼医生”平台挂到专家号,再进一步倒卖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载“一呼医生”APP发现,其“加号”为免费,但有平台服务费。当记者问及服务费收取标准,以及是否合理时,“一呼医生”市场部相关负责人没有正面回答提问。他称:“优质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多方共同努力,进而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增量供给。”
而对于记者所提问的平台服务费是否与医生利润分成,又按何种比例划分时,该平台负责人的回复是在促进多点执业、多模式执业。
据显示,该平台“加号”功能囊括了北京70余家医院(部分医院下并无医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记者将APP中一名医生的加号信息交与他本人查看时,该医生表示以前根本不知道这个APP,平台上的姓名、照片等信息显示的是自己,但是职称以及出诊时间均和实际不符。截至记者发稿前,该错误信息仍没有更正。
平台收费本质是倒号
无独有偶,近期,一款名叫“传太医”的软件也被媒体曝光。在没有剩余号源的情况下,患者仍可以通过“传太医”顺利拿到加号去就诊,但需付数百元不等的费用。
对此,多位医药界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种加号收取平台服务费等费用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他看来,平台收取服务费,本质就是倒号。
而部分移动医疗行业人士也认为,将加号商业化的行为值得商榷。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公立医院的门诊收费低廉是具有公益性的,所以我们不能够用简单的商业逻辑来考虑医疗问题。”
一位移动医疗企业的战略分析师亦对记者表示,挂号不该盈利,大多数有挂号业务的移动医疗公司,一开始只是把它当做流量的入口。
e陪诊、早医挂号创始人岳建雄表示,加号的确能解决部分问题,但它没有改变就医服务品质,也没有改变资源分配结构,而是贩卖稀缺资源,增加就医成本。
门诊时间难严格界定
尽管目前尚未出台对移动医疗的相关监管政策,但近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的一些表态,也可窥探出政府的态度。
方来英说:“医生通过劳动,业余时间、非门诊时间进行多点执业,只要国家允许,我们不反对。但在公立医院的出诊单元里,一个医生以这样一种形式给患者加号,那里面是肯定有问题的。”
“一呼医生”平台预约加号需知中显示,该服务提供的预约加号不属正常门诊挂号,是专家牺牲休息时间延长门诊。当记者进一步询问病人如何加号就诊,该平台市场部负责人仅称平台帮助患者进行预约、诊后咨询和其他健康咨询。对于在医院具体何时就诊,并没有回应。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医生的加号诊疗时间是属于单位还是自己很难界定。
对此,一位移动医疗从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专家牺牲休息时间延长门诊有打擦边球的意思,这是一个灰色的地带。
移动医疗路在何方?
近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下发通知,明令严禁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挂号加号,3月25日前,所有此类行为的医务人员,应当自行解除与商业公司的合作。
在王航看来,利用门诊时间加号收费应该被取消,移动医疗企业以此作为商业点必须转型。
王航表示,“好大夫”在线上所谓的免费“加号”服务,其实就是网上分诊转诊,这也将是禁止加号后“好大夫”发展的一个机会。“我们已经在积极的和相关部门协商,可以将运营团队、信息系统,过去分诊转诊的经验分享出来。”王航表示。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已经搞清楚的转诊条件、转诊原则都可以贡献出来,这可以帮助转诊系统的建设,运营转诊系统,积极参与整个医改过程。”王航说。
岳建雄认为,未来的“加号”应该是医生利用自己的闲瑕时间到其他医院或诊所出诊收取的费用,有标准定价,可高可低,这才是增加供给。“让医生走出体制,医疗改革才能成功,移动医疗才有机会。”(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