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占领“文坛”的机器人:已学会叙事隐喻幽默(2)

2016-03-25 10:15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那些占领“文坛”的聪明机器人学会叙事、隐喻、幽默 能写诗、写小说、写新闻

机器越来越聪明,人们越来越担心

有的机器人,已学会叙事、隐喻、幽默

在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九八四》中,穷人读的便是由机器所写的书,不过机器很难取代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籍著名诗人)。毕竟,人类阅读文学作品,部分原因是为了加深对人类自身的认知,而这就要求作者的创造力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这种种体验,都不是区区运算程序所能企及的。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人认为,一台机器永远不可能与有血肉之躯的小说家抗衡。

不过,未来学家凯文·华威认为,机器人完全可以做到。科技允许我们变懒惰,它帮助我们更正拼写,同时它们也在学习我们。欧洲著名的WHIM(What If Machine)机器人,就是由专门研究机器学习,网络挖掘以及代叙事,代隐喻及代幽默的国际专家团队研发出的。这台机器创造性地写出了许多不同的情节,以及诸如“凯蒂长时间无法入睡。她的神经被两根弦绷紧了。”这样的句子,风格从迪士尼到卡夫卡不等。在继续研究的道路上最大的挑战之一,是教会计算机理解虚构角度下如何才是有趣的。

现阶段,对于开发者来说,真正的挑战是小说的长度,“当你到了三千字的门槛时,很难继续维持人们的注意力,”华威说。

变得聪明的不是机器,而是人类?

就在大家都在惊叹AI将来会取代作家的时候,日本Impress Watch网站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究竟是电脑写的还是用电脑写的,值得商榷。名古屋大学的佐藤教授等研究人员,为应付这样的比赛出了力,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很难说这是电脑写的文章。

这就好比玩堆积木的游戏,为了创造出有意思的东西,就必须要拥有设计图。如果有设计图的话,无论是谁都可以做出同样的东西。另一方面,虽然有设计图,但由于各种原因会最终导致成品跟样本有出入。这些以前谁都没有制作出来的东西,究竟算谁创造出来的?这是个哲学问题。

其实,针对人工智能的报道,佐藤教授一直在强调“存在误解”。在谈到人工智能本质的时候,佐藤教授表示:“用人工智能,可以做xx。”他一再强调:“变得聪明的不是机器,而是我们人类!”

未来大学教授松原仁表示:“现阶段,人类的参与程度还很大。”他表示,现阶段,人类的参与程度大约有八到九成,对于电脑的期待也只有一到两成。所以,也许将来对于人工智能文学作品的期待才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