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一到,生病的宝宝特别多。现在的妈妈普遍都有“育儿焦虑”,也就是对宝宝的健康过度关注,宝宝吃得少,担心孩子营养差,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宝宝吃得多,担心孩子会食积上火生病。但在育儿专家来看,孩子生病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哪有孩子不生病就长大的呢?”当然,这也不是说宝宝就必须要生病,而是说宝宝生病是成长中在所难免的历程,妈妈不要过度担心;如果妈妈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这种焦虑也会被孩子感受到,从而让孩子也变得焦虑。
其实育儿遵循一个大的原则就可以。古人有句话,“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也是古人总结的经验。为什么孩子就要冻着点,饿着点,为什么孩子和成年人的养生原则不一样?专家认为,孩子属于“稚阴稚阳”体质,即体内精血津液还不充足,内脏功能尚不健全。因此,无论是饮食、起居、穿着,家长都不能把成年人的习惯套用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根据儿童的特点来安排日常起居。
古代医学大家倡导宝宝“薄衣”的穿衣原则。现代很多宝宝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带着长大的。老人带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给孩子捂得特别厚。很多老年人是按照自己的穿衣原则给孙辈们穿衣服,但是老年人忽略了一点:老人阳气渐衰,特别是阳虚老年人,经常会觉得冷,穿的衣物比中青年人多。如果老年人按照自己的穿衣厚度给宝宝穿衣服,往往会给孩子捂出病来。从医学角度看,宝宝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冷暖,自己调节体温。如果穿得过多过厚,孩子就会出汗,体液过多消耗,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刺激。因此,儿童穿衣要“三分寒”。除了“薄衣”原则,还要辅以背暖、肚暖、足暖、头凉、心胸凉。一般来说,穿得比较少,室外活动次数较多的孩子,反而生病较少。
此外,从饮食上来看,孩子的活动量大,但脾胃尚在发育阶段,消化能力差。因此,宝宝的饮食要遵循以下七大原则:1.有节制;2.清淡,不偏食;3.宜暖;4.细嚼慢咽;5.饭前忌动,饭后忌静;6.饭时愉悦;7.定时定量。
日常生活中,建议家长一定要牢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