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十号到底有多牛? 揭秘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2016-04-07 12:47 千龙科技

打印 放大 缩小

实践十号卫星在轨模拟图

千龙科技综合报道 4月6日凌晨,伴随着夜色中点火的光亮,在震耳的轰鸣声中,我国第25颗返回式卫星,也是我国首颗返回式微重力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十号,搭载着19项在轨试验设备,踏上了探索宇宙的征程。

实践十号总设计寿命15天,将利用我国成熟的返回式卫星技术按预定程序返回地球。

为什么要发射这颗卫星?它身怀哪些“绝技”?上天要干哪些“大事”?科学家们为我们一一揭秘。

【实践十号卫星长啥样?】

实践十号卫星总质量约3400公斤,由有效载荷、结构、热控等共11个分系统组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实践十号卫星系统总师赵会光介绍,该卫 星的形状和其他卫星相比非常独特。比如,卫星的星体承担了整流罩的作用,因此发射过程中不需要整流罩。从外观看,形状类似于“弹头”。同时,由于飞行时间 短,卫星主要采用的是化学电池,而没有采用常见的太阳能帆板这样的供电方式。

19项实验在同一个卫星上开展,如何让多实验载荷在太空协同工作且互不影响?特别是生命科学项目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温度要求非常高,如何严格控制卫星 的发射阶段、在轨运行阶段和返回阶段的温度?赵会光说,每个实验环境的物理环境是相对独立的,避免了相互干扰。同时,科研人员在卫星上首次引入了流体回路 控温技术,解决了空间材料设备和生命科学实验设备同处返回舱,温控要求高的技术难题。

作为我国新一代返回式卫星,在卫星技术方面,实践十号卫星实现了三大技术飞跃:一是姿态控制采用小发动机作为推进系统的推力器,可以保证较好的卫星微 重力水平;二是以与国际接轨的数据管理系统替代原先的程序控制器,使得遥控指令和遥测数据的安排以及改变飞行程序的数据注入都更加灵活;三是增设流体回路 的热控分系统,使卫星回收舱内部的热能有效排到星外,以确保生物样品的温度环境。

责任编辑:陶国琪(QT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