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苹果深度用户,我却没有使用新入华的Apple Pay,一是因为考虑到它的应用范围实在有限。二是因为已经有太多的支付工具可以使用了。无论是自愿也好,被绑架也好,手机上已经有了微信支付、支付宝、各种手机银行,甚至以前还用过NFC手机。三是因为身处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多一种支付方式或许就多了一个风险源。因此对于可有可无的支付方式,我一概选择拒绝。
或许我太过保守,与我的冷淡截然相反的是,各种互联网厂商、金融机构在这个春天却显得异常热闹,纷纷高调宣布进军在线支付市场。继苹果Apple Pay早前宣布入华后,最近一两个月谷歌和亚马逊也开始酝酿新动作。谷歌在巴塞罗那MWC上透露正在研发Android Pay移动支付框架,并于日前宣布谷歌钱包停止实体卡支付,将转向Android Pay;3月29日,三星宣布与中国银联及15家商业银行共同合作的Samsung Pay正式上线,在最新的三星移动设备上可体验到Samsung Pay服务;亚马逊则于4月5日宣布将扩大支付系统使用范围,也要进军在线支付……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机构预测,未来3年,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涨幅虽有所放缓,但2018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仍可能达到33.51万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商机就潜藏在手指尖轻轻地触碰间。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才引发了各路人马的混战。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多年前手机操作系统的激烈竞争。早在2007年谷歌宣布开发Android操作系统时,全球已经有了6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处于绝对领先的塞班(Symbian)、表现不俗的Linux,各有特色的微软、Palm和RIM,以及彼时异军突起的苹果iOS,混战一片。经过多年市场的洗礼,很多名字现在只能留给回忆,而只有Android、iOS等更具创新意识,更注重用户体验,更在意产业合作的操作系统不断发展壮大。
在线支付市场或许也将是同样的宿命。我们需要选择,我们更需要的是方便实用以及稳定安全。不管是哪种“Pay”,只有符合用户的预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安全、普遍使用,并且能提前设想到用户的潜在需求进而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的选择。当然,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我们期望各个厂商不会人为设置障碍以达到用户增长的目的,因为只有给用户方便才能给自己更大的机会。(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