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品突现,厂商转型另寻出路
从早期的PDA个人助理到功能手机再到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设备似乎一直试图取代PC的地位。目前来看,手机和平板已经取代了PC的一些办公功能,更是成为不少人的主要娱乐设备,手游厂商的强势发展也使其慢慢成为游戏界的主流。
面对这种惨淡的局面,与PC相关的传统厂商自然要做出一些改变。联想早在2013年就推出了PC+移动策略,手机业务成为其中一个方向;惠普也将自己分拆成了以PC和打印机业务为主的惠普公司和致力于向企业用户提供软件、服务和硬件的惠普企业两家公司,以提升新惠普的整体实力;戴尔更是用670亿美元巨资收购了存储巨头EMC,企图进军企业存储市场;索尼另寻出路的方式更让人惋惜,它在去年年初将VAIO品牌对外出售,不再专注PC业务。当然面临转型的还有整个PC供应链,比如英特尔除了传统的PC业务之外还瞄准了移动设备、物联网等领域。
不难看出,尽管各个厂商转型的方向和模式不尽相同,甚至大多数厂商的转型都含有无奈的意味,但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救。同时这也传递出了另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逃离PC业务。
雪崩中藏生机:各家皆在探索中前行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PC市场似乎已经难挽大局,市场销量正在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趋势。但有人认为,从2012到2016年PC市场已经连续五年放缓,而平板和智能手机在商用领域对PC的代替并不明显,再考虑到用户的换机时间,PC市场有望在2016年或2017年出现企稳回升的现象。
实际上,从今年的种种迹象来看,PC行业正呈现出不一样的新气象。当然,这股暖流是由PC行业的老大哥微软带来的。微软的Surface产品线历经三代的发展,终于在Surface Pro3上渐趋成熟,今年10月的微软推出的Surface Pro4以及SurfaceBook更是被认为有重定义笔记本电脑的意味。如果说微软一家的成功仅仅只能代表微软自家而不能代表PC成功的话,那么微软在软件授权上的策略变化以及PC阵营的良好反响则能真正说明PC市场的回暖。
得益于一年期的免费升级计划,Windows10系统发布之后的安装率在一路飞涨。软件授权上的免费策略给下游OEM厂商带来了信心。今年10月,英特尔和微软两家巨头牵头联合惠普、戴尔和联想三家PC市场领军企业共同发起了口号为“PC DoesWhat?”(PC能做什么)的广告宣传活动,从而让潜在的计算机买家充分意识到现代化PC能够做的所有事情,通过电视广告、纸媒和在线网络展开全面宣传攻势,提振持续低迷的PC市场。联想首席市场官王传东也表示:“PC作为一种生产力工具,其办公性能是移动设备难以取代的,所以‘PC将死’的论调我是不赞成的。”
除了开展广告营销活动,PC厂商还引入了对产品尺寸和设计的革新,这意味着传统电脑的形态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和微软一样,联想也在笔记本的形态上做出了诸多探索,联想YOGA以及ThinkPad系列笔记本都在超薄、便携、触屏等适合移动办公的方向上进行了改变,并且在市场上同样取得了良好反响。戴尔最近发布的XPS 13也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反响,其首席执行官戴尔甚至认为,后PC时代促进了戴尔电脑销量的提升。
不仅如此,DIY市场中的各个非传统PC厂商也在不断探索前行,为重振PC而努力,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的技嘉就是这样的厂商。它不但专注于主板产业,还进入了整机、迷你电脑、外设等领域,其发布的技嘉Brix超迷你电脑的用户口碑非常好,甚至在欧美地区出现了脱销的情况。此外,随着类似Kelper到Maxwell技术的发展,消费者更加注重个性化定制与高品质享受的市场趋势驱动,DIY市场中的各大厂商也比以往更注重其产品在个性化、外观、做工等方面的设计。NVIDIA推出的GTX PC、各机电品牌推出的游戏主题机箱、赛睿、雷蛇推出的一系列游戏大作定制外设等产品都在外观上做足了功夫,以求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如今,PC行业内现有厂商纷纷看好并不断革新PC产业,而PC行业外的其他厂商也意图前来分一杯羹。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小米将在2016年推出笔记本;还有消息称华为也将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小米笔记本可能会与传统PC大不相同,以MIUI为核心的小米笔记本会探索一条两端融合的新思路。此前雷军曾表示,自己一直强迫自己在手机上办公。因为他认为,移动端才是未来。如果小米真的进军PC市场,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表明,PC行业不但没有死,反而会迎来更多全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