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写金庸写成自媒体红人 六神磊磊走红背后(2)

2016-04-18 15:50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六神磊磊走红背后

被国家网信办授予“正能量公号”

成名的六神磊磊身上有很多外号和标签:骨灰级金庸迷、花露水、磊神、嗜书狂、网红……各种新潮时髦,然而,在我看来,他身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东西,那就是明显的“新华社气质”。

对此,他笑着承认,8年时政记者,12年党龄,虽然现在已离开传统媒体,但很多东西已经融入血液难以改变。他和时尚圈的自媒体人聚会常会感到格格不入,“我一张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诚信民主和谐,停都停不下来。”

他很自豪的一件事是去年被国家网信办颁发了一个“正能量公号”的证书,“我像抱着丹书铁券一样把它抱回了家。”虽然也遭遇过10余次删帖,但他认为这属于“执行和理解政策的时候出了偏差。”他所学的新闻专业一贯倡导“政治家办报”的思想,他觉得自己即使是一个小小的自媒体也该有这样的觉悟。

这些话并非调侃,他每次说其实都很认真。在新华社多年受熏陶,他一直是一个勤勉而优秀的记者。刚参加工作两个月,渝湘高速公路修建受堵,他一个人满腔热情地去暗访,报道引起重视,加快了这条路建设的进程,他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既然学了新闻、做了新闻,总是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能量和声音。”当记者的那些年,就像打仗一样,随时准备待命。“洗澡时候手机都搁在旁边,担心突发事件有电话打过来。最累的那段时间,有一种要死的感觉。”

后来他到了评论部,写的也都是《文艺之笔要始终为人民书写》、《新动力描绘“十三五”新蓝图》这样的稿件,但这不并妨碍结束一天工作后,信笔由缰地写自己喜欢的金庸小说和唐诗。一种正气凛然,一种诙谐机智,他的白天和夜晚,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中自由转换。

“其实职务写作和兴趣写作是完全可以分开的,没有那么严重。”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六神磊磊公号里那些解读金庸的所谓“爆款”文章,处处透露着一个时政记者的独到眼光和机敏视角。

《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是六神磊磊的成名作,却并不是阅读量最高的“爆款”,他自己总结的几篇最受欢迎的文章应该是《金庸、古龙、鲁迅会怎么写爸爸去哪儿》,其次是《金庸江湖里的三个宣传部长》,以及郭美美事件后的《大人物战斗过的地方》、快播事件背后的《请捂脸,坚持直播的勇气!》等,后台数据显示,几乎都是超过100万的阅读量。

“我把新闻热点事件用金庸小说来解读,大家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喜欢看,因为金庸是我的‘主场’,这个我最熟。”这是六神磊磊上课时给大家总结的一个诀窍,可是,别人依然学不来。

他对金庸小说的熟悉程度令人咂舌,从初中迷上金庸小说至今,重要的作品看过20遍以上,所以才能做到随时拎出和热点事件相关的一段情节或者一个人物,就能写出一篇妙趣横生的文章。

这大概就是六神磊磊的独门秘笈,所以,那么多写金庸的自媒体,只有他火了。

“我接广告很怕读者说我无耻”

从讲课的反馈可以看出,大家对六神磊磊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他怎样通过微信公众号赚钱。网上流传着他“一篇文章挣十几万广告费”、“一年收入数百万”的说法,对此,他点头承认,接着又放出一句狂言:“要是我真想趁着火的时候挣快钱,何止几百万,几千万也有了。”

50多万的粉丝数在公号大V中并不算特别多,但是几乎每篇文章都是10万以上的阅读量和独树一帜的文风,使得广告商对他特别青睐,排队敲他门这个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对于接广告这个问题,六神磊磊表示曾经比较纠结。“我本来以为读者会说,你变了,你已经不是你了,你怎么可以做这么无耻的事情。”但是出乎他的意料,读者们反而说,我就等你的广告,没有广告我不爽,这事让他特别感动,“其实谁会没有广告就不爽?他们是故意这么说,是鼓励我,宽容我。”

博客时代的韩寒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我的肉体可以出卖,但是我的文字不可以出卖。”于是有朋友质疑六神磊磊接广告的行为是出卖文字,劝他反思。“我真的反思过,我想了又想,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我还是老老实实卖我的文字吧,我的肉体真的不可以出卖,因为实在是太没有卖相了。”

他专门写文反诘:“我卖的只是文字的技巧,保留的是独立的思考,满满的情怀,坚定的党性、伟岸的形象,有什么不好呢?”

诚如六神磊磊所说,自媒体的环境变化之快令人瞠目,两年前还有作者为自己写文要“打赏”而羞愧不已,觉得等同乞丐有辱斯文,而今天,在公号大V界,嫁接广告的巧妙程度几乎成了衡量作者写作水平的一项硬指标。

迄今为止,六神磊磊最得意的一篇广告文是为“巫山红叶节”做形象推广的《五万首唐诗,最美的植物不过这四种》一文,文中引用大量唐诗,列出诗中出现的最美植物排行榜,位居第一的便是红叶,自然引出“巫山红叶节”的广告。“这个点子真的当时只花了一秒钟就想出来了,然后特别兴奋,我差点就跟人家说,你快点让我写吧,不写太难受了。”

六神磊磊把嫁接广告文看做一种“动脑游戏”,和大家偶尔玩一玩,挺有意思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去掉广告也是一篇好文,但是否能达到这个要求,还需读者打分。“现在接广告的频率是找来10个接一个,一个月推三四期带广告的文,基本控制在这个频率,再多就真的没法看,也不好玩了。”

六神磊磊很清楚自己拒之门外的是白花花的银子,有时不免心疼,却不曾后悔。他自嘲:“我从来没想过,我这么一个贪财好色之人,在能挣1000万的时候只挣100万,其实也不是我有多么大的勇气,只是我明白,有些广告不能接,接了读者会失望。”

“一下子没组织了,挺吓人的”

去年年底,六神磊磊从新华社正式离职,从一个媒体人变成了一个自媒体人,这对他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前后挣扎了半年多。“有一段特别难受,我去总社值班,连领导都看出我表情狰狞痛苦万状,一语点破,问我是不是在考虑离职的事情。”

最后还是下决心离开,因为“实在是无法兼顾了,做记者太忙,经常出差熬夜,而做公众号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来阅读思考,才不至于被掏空,只能放弃工作。现在我如愿以偿当了作家,可以每天坐在家里。”

辞职的事情六神磊磊没有和家人商量,有个亲戚从报纸上看到几乎崩溃,妈妈至今也不知道这事。“她因为中风在家养病,不看新闻。”他决定把这个事情一直瞒下去,因为怕妈妈接受不了。

有时候想起这事,他自己都会突然吓一跳,“一下子没组织了,挺吓人的。”他一时还难以适应,而体制外的各种诱惑已经向他袭来。

“最近有七八家投资机构都在找我谈合作,但是我都拒绝了,因为不知道合作什么。我只是个喜欢读书写字的人,不是商人,也不懂得经营。我对他们说,你们不如投资给做深度调查的那些公众号,他们是最困难、最需要扶持的,不要把钱投给我这样评论时事,在键盘上轻佻说话的人。”

六神磊磊现在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公司,算是有了一个“小团伙”,不再孤军奋战。公司主要帮他接洽广告业务,这样他可以专心写文。至于大家热衷的所谓商业转化模式,他觉得自己反正也想不出,不如“等以后有人想出来,我跟着学就完了。”

告别记者生涯,六神磊磊过上了一种相对简单的生活,每天在重庆渝北的一家咖啡馆看书写作,大多数时间独处,偶尔朋友聚会,最怕的就是应酬饭局。

去年,他把在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集结成一本书:《你我皆凡人》,现在他正在写一本关于唐诗的书。“其实我迷上唐诗比迷上金庸还早,小学就开始喜欢唐诗。”他写的这本书无关学术,依然以有趣好玩为宗旨。“我想做一个‘翻墙’的人,古典文学是有墙的,大多数人在墙外觉得奥妙神奇,却不能一窥胜景,我翻墙进去,拿两枝好看的花出来,告诉他们原来里面是这个样子,勾起大家的兴趣。”

六神磊磊现在比较苦恼很容易被掏空,他坦言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个阅读量很大的人,虽然调侃“金庸那么厚的一本《鹿鼎记》我基本没碰,实在没的写了,起码还能啃一年。”可是危机来的越来越快,“每次我给大家讲唐诗,其实很清楚,底下坐着的有1000个人都能把我问倒,只是他们没有问,我侥幸逃脱。”

然而不久前,他没这么侥幸了。他在北京一所小学讲课,讲到“全唐诗900卷,李白的诗占了25卷”,一个小学生站起来问:“李白的诗是从哪卷到哪卷?”他只能老实回答:“不知道。”所以,他现在把大多数时间用来读书恶补。

他希望他的书能比公众号上的文章有深度一些,靠公号挣钱也是为了“养”自己写书的兴趣,“挣多少钱算够呢?其实能让我安心写书就好,书即使不挣钱也不会饿死。”

六神磊磊被不少人归入“网红”一列,而网红的特点就是很快被遗忘和速朽,对这一点,他已经想明白,“杜甫有一句诗,叫做‘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一个读书写字的人,要随时做好被忘掉的准备,你会有‘干气象’的时候,也会有‘苦低垂’的时候。我们可能是蚂蚱,但一定要是不断学习的蚂蚱,永远奋力地蹦跶着,然后愉快地等待秋后的到来。”

对六神磊磊来说,只要唐诗和金庸的作品还存在,他就可以一直写下去。从开通公众号到走红,再到辞职、写书,这一系列的人生转折都在意料之外,以后会怎样他也不愿过多思量,只是现在他觉得实现了看书写字的理想,过得很开心。“至少不会留下这样的遗憾:觉得自己本可以写点什么,然而最终还是没有写。” 张鹏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