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洪海涛:导弹点火“把关人”

2016-04-19 08:41 CNTV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央视《朝闻天下》:【大国工匠·为国铸剑】洪海涛:导弹点火“把关人”

(声明:该篇新闻原发表于2015年,本网转载此文,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资料。)

发射导弹时,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发射前点火的瞬间,它直接决定着导弹发射的成败。而洪海涛就是一位常年打磨导弹点火器的高级技师。

导弹发射点火器误差需控制在0.01毫米内

导弹发射时,点火一瞬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而控制这巨大能量的总开关,是一个只有拳头大小的点火器。洪海涛要打磨的就是火器上的小孔——点火孔。点火孔空间狭小,只能容下一颗黄豆粒。

洪海涛告诉央视记者,点火孔空间非常小,里边的贴合面必须达到95%以上,才能保证正常点火。而要实现95%以上的贴合度,就要把点火孔表面高低差控制在0.01毫米内。一旦误差超过0.01毫米,点火器就不能正常作业,该点火时点不着,不该点火时可能会因静电摩擦自动点火。

洪海涛在打生鸡蛋时中找到灵感 成功挑战机床切生鸡蛋

这样的精度靠什么保证?又要达到什么程度?洪海涛表示,依靠他的眼力和手感,最后达到百分之百与机器测量度吻合的标准。

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非常困难。事实上,再硬的材料打磨成0.01毫米的薄壁都会软化变形,如何才能实现软工硬做,洪海涛从一次打生鸡蛋的过程中找到灵感。

他发现,在蛋壳和蛋清之间的薄膜与点火孔打磨空间极其相似。于是在一次全厂职工技能大赛中,洪海涛勇敢地挑战自己,在打磨导弹部件的机床上,切起生鸡蛋。最后他挑战成功,蛋壳轻松被切掉,薄膜却丝毫未损,蛋青一滴未漏。

对车床有特殊的情感 拒绝年薪20万公司邀请

洪海涛的师父刘孝义,从1965年工厂建立至今,已经在工厂度过50个春秋,这位曾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的老航天人,带过的徒弟一批又一批,能像洪海涛一样一直留在一线的屈指可数。

而影响洪海涛的正是师父刘孝义20多年前的一次选择。上世纪90年代初,一架英国飞机因突发故障停在内蒙一机场,在调集众多外国专家修复无效的情况下,几经辗转找到刘孝义。凭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刘孝义“手到病除”。当飞机返回英格兰之后,刘孝义接到一封来自机场的邀请函,以高出当时工资5倍的收入挖他跳槽。

刘孝义说,他想去,哪能不想去。但一考虑到国家确实需要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刘孝义的选择,不仅坚定了自己的航天梦,也给刚刚参加工作的洪海涛上了一课,那就是一定要把工作做好,像师父刘孝义那样,做一名光荣的航天人。

2009年,深圳一家公司以年薪20万元邀请洪海涛加入,这个数字差不多是他当时收入的三四倍。当时洪海涛父母退休、儿子上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洪海涛也曾心动,但他最终选择留了下来。这背后有对师父的追随,有对家人的牵挂,更有对日夜相伴的车床那一份特殊的情感。

两个愿望:儿子考上军校 现场体验导弹发射

洪海涛在接受采访时说,达到车床和人合一,才能把活干到最好。而单位的活儿干好了,洪海涛家里的活儿却耽误不少。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洪海涛在家里话很少,和儿子洪源的交流并不多。在儿子的记忆中,阅兵那天爸爸非常激动,指着导弹车说,那是他们做的。

洪源是个军事迷,十几年来,洪海涛送给儿子洪源的生日礼物中,有亲手做的导弹模型、还有各种军事题材的书籍和兵器模型。在他心中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儿子考上军事院校,了却一家三代的军工情怀;另一个就是到导弹发射现场,体验实弹发射的那一瞬间。

短评:追求极致与创新 下笨功夫练巧手艺

在采访中,洪海涛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车床已经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从业21年,他在车间的时间比在家里的时间要多,他对工作的标准比对生活的标准要高,他用笨功夫练出巧手艺,而且还在不断地追求极致与创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坚守与奉献,看到的是祖国航天事业的希望与未来。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