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精确入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年轻的轨道岗位主任设计师张宇用事实和结果证明了中国精度——飞船实际入轨参数跟他计算的入轨参数丝毫不差。
2005年硕士毕业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后,张宇就一直默默耕耘在轨道保障岗位上,从当初的助理工程师到现在的轨道组组长兼天宫一号轨道室主任设计师,张宇的工作能力就像神舟飞船一样不断跃升。
“我们是中国精度的确定者,但我们更要做中国精度的刷新者。”张宇这样与团队共勉:“轨道确定是人类一切太空活动的基础,我们的轨道确定精度越高,我们才能在太空走得更远。”
辛苦,常当成笑话讲
“记得有一次,所里领导来暗室慰问我们,就看到我们一拨人黑压压地站在那里。然后所长就突然大声问‘小贺呢,小贺怎么没来?’其实我就站在里面,但脸啊,手啊,头发啊都黑乎乎一片,完全认不出模样”
33岁的邓全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神十激光雷达项目组的分机负责人。有一次,为了排查问题,在60摄氏度的高温箱里,他猫着腰,脸蒸得通红,浑身湿透,当时是冬天,外面低温,整个“冰火两重天”,但他一声未吭。在云南丽江作试验,他顶着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在野外一待就是半天,身上皮都晒脱了,第二天依然顶着酷暑进行试验。为了保障总体外场试验的顺利进行,大年初二就离开刚满月的孩子踏上了北上北京的火车。
微波雷达在两个航天器的交会对接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团队中,30岁的贺中琴是第一位女设计师。早在2007年,她还在读研究生时,就加入了这个微波雷达项目组,当时她刚满24岁。虽说是“物以稀为贵”,但贺中琴在项目组里并未受到“优待”。至今让她难忘的是,2009年做试验的那段日子。
这个试验对环境的要求比较特殊,为了隔绝外界干扰必须在铺满吸波材料的暗室里进行,这让贺中琴和同事们没少受罪。
“暗室只有一个门可以进出,极其不方便。”贺中琴说,“每天进去的时候,都得把之前铺好的吸波材料挪开,最后进去的人再把挪开的吸波材料一块块重新码好。然后,接下来整整一天除了吃中饭外,我们都不敢再出去,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因为只要有人出去走一趟,就得再重新铺一遍,如果铺不整齐露出来还会影响到测试效果。”
由于吸波材料里填充了碳粉,所以暗室的空气里永远漂浮着黑色的粉尘。整整大半年,贺中琴和同事们每天都像下矿井挖了煤一样,整个人都黑乎乎、脏兮兮的,就连手指甲和脚趾甲也都是黑的,用鞋刷子使劲刷都刷不掉。
“记得有一次,所里领导来暗室慰问我们,就看到我们一拨人黑压压的站在那里。然后所长就突然大声问‘小贺呢,小贺怎么没来?’其实我就站在里面,但脸啊,手啊,头发啊都黑乎乎一片,完全认不出模样。”贺中琴笑着说,这件事后来也常常被大家当笑话讲。
同在微波雷达团队的徐秋锋,1982年出生,在他记忆里,从2007年进入项目组开始,就基本没有什么假期了,加班和出差成为日常生活里最常遇到的两件事情。
第一个女朋友和他提分手,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太忙没时间陪。每次说到这件事,徐秋锋低着头,憨笑不语。
除了加班,出差也是家常便饭。徐秋锋说起一次到湖北出差,“我们去的时候天气还比较热,大家都只穿着短袖衬衫,因为想着半个月就回来了,所以也没多带衣服,更没想要带厚衣服。后来一下待到12月多,湖北那里还下了雪,我们四个只好一直裹着在试验场领到的军大衣撑到回北京。”
徐秋锋的同事、27岁的贾学振说得更幽默:连着三四个月在外奔波。这一圈下来还没来得及细想感受,就到农历新年了!
无悔,舍小家为国家
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家,而是面对高于一切的航天事业,他们选择了隐忍
身着朴蓝大褂,理着平头,身体显瘦却神采飞扬的费江涛是典型的85后,他被同事称为“离天最近的飞控人”:虽然工作时间不到4年,却早已是几次大型航天任务遥控发令岗位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