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将迎来第一个“中国航天日”。这一天正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日子。
1970年4月24日,悠扬的《东方红》乐曲从天际传来,由此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而这高精尖的航天技术是如何在动荡的岁月中萌芽、诞生?它的背后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航天日来临之际,北京晚报记者采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发者,他们讲述了“东方红一号”诞生的传奇故事。
【讲述人】
钻进纸箱观察卫星实验
戚发轫,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技术顾问、神舟号飞船总设计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曾任东方红一号的行政负责人。
追忆“东方红一号”往事,戚发轫称自己“很荣幸,因为岁数大而赶上了。”
高票当选试验队队长
戚发轫1957年大学毕业后就投身航天事业。当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为表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1964年,中国自主研制的导弹与原子弹实验成功,很快卫星工程也获准上马。1967年,戚发轫被调到组建中的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工作。
参与过东风二号导弹的研制工作,亲身经历了首次试射的失败,戚发轫把教训总结为“技术上还没有经验,地面该做的实验做得不充分,把问题带到了天上。”为了避免急于求成的问题发生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身上,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人员在发射前做了18项地面实验,“保证卫星能上天,上天《东方红》会响起来,对国家有交代。”
戚发轫还记得,当时为了研发东方红一号卫星,试验队“按巴黎公社的原则”票选队长,结果他“稀里糊涂”地高票当选,成了东方红一号的行政负责人。“那时候还没有总设计师的概念,我是试验队的队长、行政负责人。”
躲进包装箱观察实验
为了播放《东方红》乐曲,卫星装配了4根天线,每根长达3米,发射的时候要合并起来,到了太空再伸展开。
上世纪60年代,科研条件十分简陋,甚至连块宽敞、合适的实验场地都难找。“当时中科院力学所有个仓库,地方挺大的,我们就决定在那儿做地面实验。”戚发轫坦言,当时做实验还是有比较高的危险性的,“天线一甩起来,万一断了会抡出去伤人。”怎么办呢?仓库里有许多质地粗糙的包装箱,戚发轫和同事们就躲进箱子里,“从箱盖的缝隙中观察实验,更年轻的同事甚至骑到房梁上。”就这样,实验在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的情况下全部都完成了。
卫星功臣登上天安门城楼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搭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夜幕中发射升空。当时尽管基地司令向戚发轫祝贺“小伙子,成了!”但他心里仍很紧张,“火箭发射是成了,但卫星则要完成工作寿命才能见分晓!”东方红一号不负众望,设计的工作寿命只有20天,但它实际在太空中工作了28天才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东方红一号还在天上飞。
当年五一劳动节,3位五院参与卫星发射的技术人员在天安门城楼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这都是发射卫星的功臣’。主席亲切地与我们握手,一瞬间,过程中的一切艰辛都烟消云散。”
“中国航天60年,我赶上了59年,导弹、运载火箭、卫星、飞船,我全赶上了。”回首往事,戚发轫感慨万千。
【讲述人】
历时半年算出卫星轨道
宋庆元,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专家,东方红一号发射轨道的计算者。
提起“东方红一号”,航天科工二院706所老专家宋庆元骄傲地亮出了一件“宝贝”——46年前,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五一劳动节晚会的通知,“通知”已经泛黄,但记忆依然清晰。
1970年5月1日,夜幕刚刚降临,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19点05分,播放《东方红》乐曲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再次经过首都上空,人们瞪起眼睛向无际的夜空扫视,突然人群中有人喊道:“快看,卫星在那儿!过来了!”顿时,整个广场一片沸腾。更令宋庆元心潮澎湃的是,因参与卫星研制工作她有幸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计算轨道废寝忘食
1969年,在航天二院706所计算室工作的宋庆元接到了东方红卫星发射轨道的计算任务,“我那时工作在航天二院706所计算室,这个室承担着卫星轨道计算和运载火箭弹道计算的艰巨任务。”为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宋庆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差不多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一改再改半年完成任务
航天工作要求特别严谨的作风,不能出半点差错,哪怕是小数点后的三四位也需要特别精确,丝毫不得马虎。当时,站里使用的计算机容量小、速度慢、稳定性差,机器算过之后,宋庆元还会细致地人工校对,“一条轨道要计算3次,需要两三个小时。”
“有的同志见我们天天日以继夜的工作,便关心地劝我们要注意身体。”现在的宋庆元回想起那时关切的提醒还是会感到温暖,但当时却丝毫没有动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决心。经过半年多努力,终于完成了任务。
终生难忘的五一节
在热烈祝贺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欢庆声中,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五一”劳动节到来了。4月30日,单位领导突然对宋庆元说:“你去开个会,穿得整齐一点。”下午,宋庆元乘车赶到总参某部招待所,到晚饭后,国防科委一位同志才告诉他们,科委系统组织了一个17人的代表团去天安门参加“五一”庆祝活动,这17人来自参加研制和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各条战线。当得知席位安排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家顿时活跃起来,每个人都无法按捺心中的激动。“墙壁上的时钟一分一秒地走着,但我总觉得它走得太慢,盼望那一刻早些到来。”
宋庆元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五一节晚上8点她登上了天安门城楼。9点整,在《东方红》的乐曲中,毛泽东主席在周恩来总理的陪伴下,向他们走来。“激动得心都快跳出来了,泪水夺眶而出。”与主席握过手,这成了宋庆元一生难忘的回忆。“此后,每当看到咱们的航天事业有了新成就,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个难忘的‘五一’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