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不变的节奏飞往火星

2016-04-25 08:21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重实用、轻科学的发展方式,形成了我国目前“既是航天大国,又是空间科学小国”的尴尬境地。为了弥补中国空间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火星探测已经提上日程,这意味着伴随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决心摆脱实用第一的传统形象,着手填补某些尖端科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空间科学和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积蓄更强后劲。

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22日介绍,中国的火星探测任务已获批准立项。据介绍,中国将首次进行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火星探测器的研制工作正在开展中,计划于2020年从地球飞往火星,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并开展科学探测工作。(相关报道见03版)

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它是太阳系中各方面条件与地球最为近似的行星。火星上是否有水源,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人类能移民火星吗?长期以来,火星对人类有着特殊的吸引力。美国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都已成功向火星发送了探测器甚至是登陆车,已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火星因此成为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

火星探测是21世纪人类深空探测的重点之一,相比更早开始探索行动的美国、俄罗斯、欧洲和印度,中国在时间上已经落后了。2020年一步实现火星“绕、落、巡”三阶段探测任务,中国航天人以这样的工程目标表明了态度——既然已经在时间上落后了,就要在水平上做得更好。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国家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里,同时完成“绕”、“落”这两项任务,如果中国航天人达成了这一目标,我国将一步走进国际先进行列。

我国对火星探测的探讨和计划酝酿已久,期间也遭遇过一些挫折,但总体上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脚踏实地一步步向火星挺进。从2007年至2020年,中国探月工程将用十几年时间逐步完成,整个探月工程结束后,中国将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初步建立深空探测工程系统和技术研制体系,届时我国航天技术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火星是月亮之外,人类最想登上的星球。完成对月球的初步探索后,获得了相应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储备的中国航天机构,下一步的探测目标必然是火星。

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人飞往火星的基础。人类的火星探测计划与探月计划类似,也是按照“绕、落、回”三步进行,我国探月工程中的“绕”、“落”等相关技术,可以借鉴到火星探测中。在探月中,我国要解决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月面采样、月面起飞、高速返回等重大技术难点,而相关技术突破都将为未来的火星探测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探测火星中,也有诸多崭新的技术难关需要攻克,比如,火星与地球距离最远达4亿公里,这要求测控通信系统在微弱的信号下进行遥测遥控,这项工作就具有很大难度。

此次宣布探测火星,还有一个标志性的意义,中国将正式进军深空探测。深空探测是指脱离地球引力场,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目前重点领域为火星、水星与金星探测。深空探测在耗资较大的同时,与通讯、导航、遥感等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相比,实用价值在短期内很难显现,其意义更多在于科学前沿探索。

近年来,我国航天技术有了飞速进步,但重实用、轻科学的发展方式,形成了目前“既是航天大国,又是空间科学小国”的尴尬境地。为了弥补中国空间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火星探测已经提上日程,此后我国还将在空间科学领域启动实施一系列科研计划,如“黑洞探针”、“天体号脉”、“暗物质探测”、“太阳显微”等。中国决定“飞往”火星,这意味着伴随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决心摆脱实用第一的传统形象,着手填补某些尖端科技领域的研究空白,为空间科学和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积蓄更强后劲。

专题:首个“中国航天日”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樊大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