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创客演绎中国故事

2016-04-26 11: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外国创客演绎中国故事

来自也门的阿德是一名程序员,他来到中国留学后,选择留在北京创业,成为一名“洋创客”。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俄罗斯微生物专家佳琳娜(左二),在青岛做“创客”。 (资料图片)

来自美国的乔纳森·戴(左)向一名观众介绍他的团队制作的机器人。 新华社记者 方 喆摄

创客,一个这两年火起来的词。从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到成都,到深圳,到杭州,到贵阳,创业的风气已风靡中国这个有着几十亿人、古老而年轻的国度。

这其中有一批特殊的创客。他们不是中国人,但也选择了在这个时代来中国创业。国籍、语言、风俗等差异没有阻碍他们创业的脚步,反而让他们的创业更显特色。

他们不愿被称作“老外”,更愿意被称作“创客”。

外国创客多了

“自从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峰会上做出重要承诺以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越来越热,我们公司已经有了4个大项目,今年至少要增加一倍员工,才能满足需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威海金太阳光热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约翰·文兴奋地表示,他认为中国市场在变大,而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也能更多地出口海外。

能说六七国语言的约翰·文是比利时人,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就做太阳能领域,如今自己也已深耕30多年,在业内早有声望。

他是很早就来到中国的创客,从1992年开始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他组建了包括西班牙、瑞典和法国等多国专家的核心团队35人,研制出了世界领先的产品。多年耕耘,让他仅在2015年就拿到了中国政府“友谊奖”、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等荣誉,还在2015年“9·3大阅兵”时,被邀请到天安门广场现场观看。

约翰·文对记者直言,他感觉这些年来中国创业的外国人越来越多。

美国人尼克·康普顿则是年轻的创业者代表。如今在中关村工作了一年的他,早已熟悉了中国创业者的话语体系,甚至偶尔自嘲为“屌丝”。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创业,他的公司“我赢职场”专注于专业的IT技能培训,行业处在蒸蒸日上的趋势中。

“随着中国创业不断热起来,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出现,越来越多的钱涌入创业领域,有想法的人很容易获得他们需要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前来创业,一些创业公司也需要很多外国专家的加盟。”尼克·康普顿直言,外国创客的数量增多,已经成为非常明显的趋势。

仅仅在他的朋友圈中,就有专注于将美式幼儿经验引入中国的创业者,做科技媒体的创业者,分别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多个国家。他们年龄并不大,很多都有在中国生活几年的经历,更能与中国创业者打成一片。

在深圳创业的法国人克里斯托弗则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事硬件创业的他发现,深圳有着完整的电子产业链、低廉的人力和设备成本,资源更是大都集中在方圆几十公里内,这些条件让创业变得更简单。

“对于我们来说深圳才是最适合的城市,离所有大城市都很近,工厂也在附近,还有资本市场,信息也多。”克里斯托弗直言,深圳培育多年的制造业基础,为自己提供了很多方便。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