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类地行星数以亿计 太星系中不止一颗!

2016-05-09 21:50 环球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宇宙类地行星数以亿计,太星系中不止一颗!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类地行星存在数量极其庞大,数以亿计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在太阳系中,类地行星就不止一颗,只不过孕育生命的条件与地球相比要有所欠缺,所以,类地行星很常见,地外生命才是罕见的。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所谓类地行星是指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天文学家认为这些行星上可能孕育生命,因而有研究意义。

《山海经》称:“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三百里七十一步;又使竖亥步南极北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中国人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地理测绘和国土资源普查工作,堪称中国的地理大发现。

从汉代起,中国人的眼光开始瞄准海洋。到了唐、宋以后随着中国造船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经常往来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5世纪初,郑和在不到30年间7次下西洋。对于郑和下西洋,李约瑟博士这样评价:时间最早,规模最大,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最先进,海上力量最强,超越了当时世界海军总军力。然而,最后的地理大发现,却是由欧洲人完成的。

有关太阳系外是否存在类地行星,乃至类地行星上的植物可能是红色的。于是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讨论一直在继续。随着宇宙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类地行星,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受到科学家们的重视。日前,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学家在一项研究中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发现了新的证据确认了类地行星的确存在,而且这些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在未来的十年里,当天文学家们可以对太阳系以外的类地行星展开研究时,他们也许会发现在那些行星上生长的植物并不是绿色的,而有可能是黄色、橙色或者红色的。植物的颜色取决于这颗行星所在的星系中恒星的颜色以及在行星周围围绕的大气的组成情况。

这一结论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赞助的加里福尼亚州科学院虚拟行星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得出的。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出了未来寻找并研究类地行星的模型图。科学家们把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天体生物学》杂志上,文章还论述了类地行星上的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

这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中心的生物学家南西·克里昂表示,确定在太阳系外类地行星上的植物可能出现的颜色范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科学家们得到来自这些行星的光谱信息后,需要知道从中去寻找什么。

克里昂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能呈现出的图像有黄色、橙色或者红色。我认为不可能出现蓝色,当然,绿色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地球上的植物就是这样。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天体生物学家,虚拟行星实验室负责人维克利·迈德尔斯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采取了跨学科的技术,整个研究活动包括了行星科学、生物学和气象学在内的许多个学科,这些跨学科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研究活动意义更加重大。同时,这项研究活动也为我们探测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光谱提供了许多可靠的依据。因为在行星成长的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时期,它会通过向外界发出的光线透露出许多的信息,如在这个行星上是否存在水或者是否存在生命等,而这些信息正是我们探索类地行星时所必需的。”

迈德尔斯是第一个把生物学与行星学结合起来研究的科学家,她表示单一的通过行星学、生物学或者气象学是无法构造出这样一个模型的,必须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才能在这个方面取得突破。

在这个项目中,科学家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植物利用光线的能量产生糖分的原理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球上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因为光合作用形成的色素必然是与这些光线的光谱相吻合的。照射到一个行星上的光线不仅与光线的来源有关,而且与行星周围的大气层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就可以吸引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克里昂解释称,“这一点证实了光谱中光子的数量对于我们寻找类地行星是非常重要的。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阳光线中的粒子大部分是红色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都是绿色的原因。在地球上,植物吸引蓝色光线和红色光线,吸引这两种光线中所蕴含的能量可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故不需要再吸引其它的光线了。因此,植物的颜色反应为绿色。”

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也有可能围绕着与个与太阳类似的行星旋转,其周围也有可能拥有与地球类似的大气层,那么这颗行星上就有可能出现植物,这些植物也可以吸收红色光线、蓝色光线和绿色光线的能量,但这些植物的颜色却不一定会反应为绿色。因为在它吸收的光线当中,红色光线不一定是最多的,如果其它的光线占到大多数,那么植物就会呈现出其它的颜色,如黄色或者红色。

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如臭氧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以及恒星射线与行星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等。迈德尔斯表示,“我们在构建这个类地行星模型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因素,而且我们还发现在类地行星上空也有一层类似于臭氧层的物质可以有效抵御强烈的紫外线,保护行星上的生命。类地行星在地下几英尺到几十英尺的地区应该存在着水,它们所在的行星星系中的恒星的温度应当比太阳低一些,但仍然可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总而言之,我们构建的这个模型是寻找类地行星甚至其上生命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天文学家们曾经认为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数量很少,但是随着宇宙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型太空望远镜的研制,他们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与木星体积相仿的行星。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宇宙中存在着许多的类地行星。

到2010年,太阳系外已发现424颗行星,其中包括越来越多和地球相似的小质量岩石行星,而在星际气体中,已证明有100种左右的大分子有机物,分布在不同的天体环境中,包括恒星形成区、原行星盘和行星大气中,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构成外星生命的物质基础。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