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天气会不会出现“98+”?(2)

2016-05-11 08:2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观天法眼

气象预报能力提高几何?

孙楠 黄彬

降水预报更加精细

上世纪90年代初,数值预报刚刚兴起。1998年我国天气预报技术正处于由传统经验型预报向人机交互现代预报的转型期。在当时的技术力量下,经验丰富的预报员把预报做到极致,17轮强降雨过程无一漏报。

而今天,降雨预报更精细了。预报员会坐在电脑前,查阅实时数据资料、国内外各类先进天气预报数值模式,通过实时通信系统和各级预报员视频会商。以前画出一个100毫米的大暴雨圈,都需要极大勇气。具体会下多大,需要借助数值预报。如今,客观预报技术提高了降水预报能力,集合预报系统增强了极端天气的可预报性,以往“画圈”的预报模式被改变,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技术,能够预报5公里范围内的降水。

“1998年人们通常只能知道所在城市未来3天的预报,而今,城市3天预报被不断细分,人们可以获取周边3小时、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降雨预报。”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短期科科长符娇兰介绍。

预报时效更加延长

此外,预报时效也在延长。中央气象台在2015年实现了逐日发布“未来20天内的过程预报,10天内降水的落区及量级预报”。这意味着,每天都可以知道未来20天会下几场雨,未来10天的雨会下多大。

“1998年前后,当时的国内外数值模式预报时效短,分辨率和准确率均较低,如欧洲中心只发布到7天的预报,可用时效只有不到5天,而日本传真预报图也只发布到4天。”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室高级工程师马杰说。随着数值模式的不断进步,预报员不断加强对数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再次开发和订正,很多预报产品从无到有再到精,改变了此前预报员面对中长期预报只能靠“估”而非“算”的情况。

2013年,面对南方大范围持续高温,中央气象台提前15天预报高温会减弱;2014年,提前25天预报APEC期间的11月12日左右有冷空气过程。

而这样的提前预报能力,无疑也会给应对气象灾害提供更多的应对空间。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段昊书 徐文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