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一系列实验生物里,小鼠无疑是名气最大的,“小白鼠”几乎快成了生命科学的代言人。由于繁殖速度快、饲养成本低,又和人类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小鼠堪称研究中模拟“人类”的上佳替代品。不过,生物学家沿袭已久的小鼠实验系统最近遭到了挑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系的大卫·马索普斯特教授课题组,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至少在免疫学研究中,目前各大实验室的“标准小鼠”可能不那么让人满意。
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科学家倾向于采用“无特定病原体”的实验室小鼠作为模式生物。这些小鼠从出生开始就在无病原体的环境中成长,直到死亡。显然,与每天浸泡在被各种病原占领的空气中的我们不同,它们的世界更加纯净。也正因为实验室小鼠不会受到特定微生物疾病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在进行药物和免疫学实验时,研究人员能够得到更“自然”也更稳定的数据。
然而,所谓的“自然”真的更接近真实吗?事实上,从呱呱坠地开始,人类就不得不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展开一场持续一生的合作与战争。火力全开的免疫系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熟:每一次的病原入侵都会给人们的免疫防御带来新的经验教训,也催生了一批具有“记忆”能力的淋巴细胞。在相同病原入侵时,这些“记忆”使得免疫系统能够提供更为有效的防御。而这些都是实验室小鼠所缺乏的经历。因此,马索普斯特和同事提出,实验小鼠“养尊处优”,不具备这样成熟的免疫系统,在它们身上,研究者可能无法再现与人类机体相似的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