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七号火箭“踏上”发射塔

2016-06-23 08:25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长征七号火箭“踏上”发射塔

6月22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垂直转运过程中。新华社记者 曾涛摄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6月22日电 清晨六点,海南岛文昌龙楼,我国新建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内的垂直总装测试大厅内,早已是一片忙碌。他们所有工作的中心,是矗立在大厅中央的那枚庞大而洁白的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

在厂房“蛰伏”1个月

6月22日上午,中国航天中型运载火箭的新秀,经历了从天津港到文昌的6天半海上漂泊,在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蛰伏”了1个月后,终于迎来了“踏上”发射塔架的日子。

文昌航天发射场拥有2座多射向运载火箭发射塔架,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14年11月基本建成,现已圆满完成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枚新型运载火箭发射场合练,具备执行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条件。

测试厂房内的温度,相比前几日更高了。文昌航天发射场零号指挥员王光义告诉记者,转运前几天,他们就逐步调高室内温度,使其与室外温度基本保持一致,防止箭体凝露。

8时许,随着测试厂房的大门徐徐打开,大厅内一片光亮,长征七号终于沐浴在海南的阳光之下。

“出发!”任务发射场区总指挥张振中一声令下,承载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搭载载荷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开始启动,在电机的驱动下缓缓地朝室外行驶。活动发射平台四周,警戒人员牵着警戒线,随着平台一道向前移动。平日里围着火箭忙上忙下,见到火箭从厂房出来的那一刹,大家激动得欢呼起来。

火箭发射任务调度工作人员王璐和同事们一起,手持着国旗和实验队队旗,不停地挥舞。虽然只是清晨,但日光灼人,王璐白皙的皮肤已被晒得通红:“再晒再热也值得,作为一名航天人,能见证我们新一代火箭长征七号驶向发射塔这一历史时刻,我感到无比骄傲自豪。”

精准地停在了发射塔架

活动发射平台的行驶速度并不快,在直道上不超过每分钟30米。从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平台要驶过一段长2700米的铁轨。这条宽20米的铁轨,还有4个60度的弯道。

为节省占地面积,最大程度保护热带原生椰林和湿地,发射场在设计之初,就决定将长征七号火箭和长征五号火箭共用一个转运轨道。

不一会儿,平台行驶至第一个弯道。要让长26米、宽23米、重1800吨的“大家伙”转弯,可不是件易事。平台开始减速,火箭头部包裹着卫星,行走起来头重脚轻,必须“小步”慢行,转弯时速度不能超过每分钟15米。

平台操作手王少博紧盯着两边的轮子。在“单轨差速转弯行走技术”中,控制好左右轮的速度差最为关键。大约20分钟,平台顺利拐过第一个弯,紧接着又平稳从第二个弯道驶过,进入了笔直的共用轨道。

人群当中,有人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上百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举着红旗,在行驶的平台前合影留念。两支来自火箭总体设计部门的队伍,组成30多人的横队,慢步跟在长征七号身后。犹如送儿赴沙场,面对着这枚亲手设计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他们满脸自豪与激动。

转运轨道旁的一湾水塘,倒映着蓝天白云之下的火箭。微风徐徐,水波荡漾,高耸矗立的火箭在水中摇曳。

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发射平台上,除了长征七号火箭,还有一座脐带塔。有了这座脐带塔,火箭在厂房测试结束后,可以在电、液、气均不断开的情况下,直接转运至发射塔架。这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采用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三垂一远”模式。

在加上了防风减压设备之后,长征七号火箭可以抵抗八级风,同时还可以经受中雨以下的降水。但在转运现场,依然有20多名气象人员一直实时监测气象情况,为火箭转运保驾护航。

11时许,随着王少博的一次性对中锁定,活动发射平台精准地停在了发射塔架——“±5毫米”,是最终的操作误差,远远高于“±15毫米”的设计要求。这意味着,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垂直转运圆满成功。

人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掌声经久不息,随阵阵椰风飘向远方。几天后,长征七号将从这里首飞冲天!

相关新闻

探秘文昌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

22日上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矗立在专属的活动发射平台上,离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向发射塔架进发。

作为我国新建航天发射场最关键的建筑之一,这座厂房有何特别之处?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约3.5公里外,便是蓝色的大海。外墙主色为白色,辅以蓝色装饰,是除了2座固定发射塔之外,外部特征最明显也最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高大。

用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总高度99.4米,地下1层,地上14层,是亚洲单层最高的厂房。用于长征七号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高度略低,达到96.6米。连接起它们的,是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厂房。远远望去,3栋建筑组成了一个大写加粗的字母“U”。

有两座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也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与我国酒泉、太原、西昌航天发射场的不同之处。这是由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要发射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运载火箭的任务特点决定的。

由于长征五号的垂直总装测试厂房这次不承担任务,记者只能从外部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厂房正面,用于火箭进出的大门高达81米,从上到下共分四层,左右对开,采用液压控制,是亚洲最大的钢结构门。

门前,2根长达2.8公里的轨道笔直伸向远方,在一号发射工位也就是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固定发射塔下终止。视线再向远处延伸,大海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粼粼波光。轨道两旁不远处,片片椰林随风摇曳,呈现出低纬度滨海航天发射场特有的风光。

厂房中央,活动发射平台横跨在轨道之上,4组8对16个尺寸巨大的轮子,支撑起平台及火箭的全部重量。发射时,8根粗壮的液压桩会接过这一重任。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起飞质量约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因此看起来比近年来频繁出镜的长征2号F火箭更加敦实。

当脖子几乎后仰90度时,一座通体刷着黄色油漆的吊车进入视线。吊装团队负责人张再经介绍说,这座吊车高达81.5米,最多能吊起32吨重的东西,长征七号从躺着到站起来,它的功劳最大。

乘电梯到达最上面一层工作平台,整个厂房尽收眼底,火箭整流罩也出现在视野之中,它是火箭飞出大气层前,卫星、飞船等上面级的保护罩。整流罩上喷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白色箭体的映衬下格外光彩夺目。

(据新华社海南文昌6月22日)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