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事件】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获雨果奖 盘点那些“科幻变现实”

2016-08-22 10:0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综合报道 继刘慈欣凭借《三体》成为中国第一位雨果奖得主后,80后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凭借作品《北京折叠》20日再次获得这个科幻界的重要荣誉。

世界科幻协会为纪念20世纪著名科幻作家雨果根斯巴克设立这一奖项。雨果奖和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设立的星云奖被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两项世界性科幻大奖。

14

英国《金融时报》称,《北京折叠》的情节并不复杂:22世纪的北京被分成3层空间,不同的人占据不同的空间。第三空间是处理垃圾的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阶级,第一空间则是当权者。每48小时作为一个周期,按照不同比例分配不同空间,上等人不仅有更优越的生活,轮换周期也更长。小说讲述身处第三空间的主人公老刀为给人送信,在3个空间来回走一趟。在穿越过程中,老刀经历的一件件平凡小事,刻画出不同空间里人们截然不同的生态。

新加坡《联合早报》21日称,和刘慈欣的宏大叙事相比,郝景芳的作品更关注个体和人心。《北京折叠》的创作动机是作者自己“生活所见”。郝景芳表示,自己的小说应该叫“无类型文学”,这是一种模糊的文学形式——关心现实空间,却通过虚拟空间表达,以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可以把这种小说称为虚拟现实小说,和当前很红的虚拟现实(VR)有些类似。

关于获奖作品《北京折叠》,郝景芳说,这个小说展现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面对自动化、技术进步、失业、经济停滞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有一些黑暗,显然并非最好的结果,但也并非最坏:人们没有活活饿死,年轻人没有被大批送上战场,就像现实中经常发生的那样。“我个人不希望我的小说成真,我真诚地希望未来会更加光明。”

科幻作品并不是预言未来,肯定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

科幻作家们总是能想出未来最疯狂的科学技术,从飞行汽车到类人机器人等。但实际上,许多曾存在于科幻小说或电影中的技术已经成为现实中的产品。下面这些都是“科幻变现实”技术,快来看看。

在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战》(Star Wars)电影中,莱娅公主(Princess Leia)曾发送全息信息称:“快救救我欧比旺·克诺比(Obi Wan Kenobi),你是我唯一的希望!”如今,波兰科学家马克琴·帕内克(Marcin Panek)已经创造出莱娅显示系统,它可以向世界各地发送全息信息。

德国工程师模仿《星际迷航》(Star Trek)电影中出现的传送机,制造出名为Scotty的瞬移传送机原型。这台现实版的传送机由两台3D打印机组成,它们可以复制出任意形态的物体。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