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秀】揭秘: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野人?(3)

2016-09-05 16:25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6

"猴孩"的故事

在神农架附近的巫山县也流传着一个类似的故事。

猴孩 在海拔1900米的大巴山区的当阳,有一个树坪。这里,住着一位叫桃花嫂的女人。那一年,桃花嫂32岁。一天,桃花嫂上山给丈夫送饭,一去便不复返了。30多天后,她衣衫褴褛地回到家。第二年4月,桃花嫂生了一个像猴子一样的儿子,两个月生牙,常常咬破妈妈的乳头,指尖似爪,五、六岁才学会摇摇晃晃地直立行走,见人便"嘿嘿嘿"笑个不停,不会说话,偶尔"呷!加上!哦,哦,哦!"叫唤几声。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野性愈加明显,常年不穿衣服,不盖被子,把衣、被撕得粉碎,喜欢爬梯子,像猴子一样敏捷,上上下下,钻来钻去,有时还头朝下倒滑下来,人称之为"猴孩"。 也有人称他为"猿孩"。 "猿孩"性情粗野,见客人到家就猛扑过去,连抓带咬,爬山、过沟坎如履平地,只吃生食,见到树林狂喜乱奔。家里人怕他生事,就用绳子终日捆住他的手脚,精神上受到很大压抑,终日闷闷不乐,一次,不小心被火盆中的火烧伤屁股,身体日渐虚弱而死。"猴孩"独特的行为和特征,在他的家族中绝无仅有。

"野人"考察队顾问孟澜从巫山文化馆找到"猴孩"生前的照片,又挖出"猴孩"遗骨,经分析研究认为,是现代智人的中华妇女生了一个"亦猿亦人"的男孩。从生物学和医学的角度上来说,人与猴杂交,不可能受孕,因为二者不是同种,而不同种的生物是不能繁衍后代的。所以说,猴娃的父亲绝不是猴子。而根据附近多有"野人"活动的传说看,猴娃很像是现代文明人与"野人"杂交的后代,更像鄂西北神农架传说中的"野人"的形态习性。

古人类学家周国正认为,“杂交野人”实为“小脑症”患者。 周国兴回忆,1997年突然传出在湖北长阳某地发现一个畸形人,据说是其母被“野人”掳去后生下的“杂交后代”。还有媒体实地探访,说此畸形人易怒,锁骨呈V字形,与猿类似,“野人”现身一事,在当下真可谓想不信都难。

“此人已于1989年去世,其尸骨被送到科学院进行鉴定时,我详细观察并研究了这些标本。”周国兴说,“正好,当年我曾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研究人类化石时,顺便在实验室里找到了同样型的标本,与之对比研究,证明这畸形人实为‘小脑症’患者,根本不是什么‘野人’的‘杂交后代’。”

3

人们对野人的探索

在湖北省委和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1977年组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野人"考察队。野人考察队员来自北京、上海、陕西、四川、湖北等省市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动物园的专业人员,武汉部队33700部队派出了侦察支队,房县和神农架林区派出了熟悉情况的干部和向导。办公室设在神农架林区文化馆。这次考察历时140天。考察队员在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下,登险峰,爬悬崖,在山洞栖身,与野兽共宿,足迹遍布神农架及其周围方圆1500多平方公里的深山峡谷,用辛勤的汗水换回了大量的资料。 

1977年6月19日晚,"野考"一队李健(原湖北省郧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报告了房县桥上公社群力大队女社员龚玉兰和她的4岁的儿子杨明安在水池垭路遇"野人",疲惫不堪的"野考"队员黄石波等人立刻赶到现场,找到了龚玉兰了解情况。在龚玉兰的带领下,找到"野人"蹭痒的那棵大松树,并在那棵树上取下几十根棕褐色的毛。毛是从1.3米到1.8 米高处的树干上找到的。从形状、粗细来看,与人的头发十分相似。后经武汉、北京等科研部门用显?眉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以及现代人的毛发作了比较。结果证明:"野人"毛主要形态结构特征明显不同于上述灵长目动物。以后又从7个地方找到了7份"野人"毛发,均是如此。

这次毛发鉴定,首次使用了微观水平的实验方法,标志着我国"野人"之谜的研究已经开始从神话传说、目击者提供证词这样的原始初级阶段向科学考察阶段进展。

1977年6月中旬,"野考"队员沿着100里无人区阴峪河一线向海拔3000多米的主峰攀登。就在那残积的雪地上,考察队民工刘大个子发现了一行清晰的脚印,一左一右地排列着,每一步跨度都在1米左右,足印长25厘米,弧度30度,大脚趾与其它四趾分开,脚掌前宽后窄。显然是一种两足行走的动物脚趾。在神农架板壁岩下,一次发现100多个脚印,最大的脚印长达42厘米。考察队首次灌制出5个石膏模型。经公安部门技术员鉴定,判断出既不是人的脚印,也不是其它动物的脚印,可能是"野人"的脚印。这个"野人"应该身高大约2米左右,体重约150公斤。

1977年8月30日,青年工人萧兴扬在林区泮水公社的龙洞沟发现了一个个子不高的"毛人"。这个"毛人"两足直立行走。考察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左赴现场,虽未捉到"毛人",但发现了它留下的脚印和粪便,拍了照片,并对脚印浇铸了石膏模型。脚印全长24.5厘米,前宽后窄,大趾与其它四趾分开,缺乏足弓,脚掌微向内弯。这一脚印肯定不是熊的,而是属于灵长类的,似乎兼有人和猿的特点。

1980年"野考"队发现近千只"野人"脚印,最大的脚印长度为48厘米,步幅最大为2.2米。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执行主席、华东师大生物系副教授刘民壮断言:脚印是"野人"的间接证据,脚印多证明神农架是"野人"的老窝,有"野人"的群体。

作为旁证的另一手材料,就是关于"野人"窝的3次发现,其共同点是用多根竹子束扭编成沙发状。1980年6月上旬,考察队员在红岩子西南坡海拔2680米的竹林中,发现用箭竹编成的窝,每束竹子约七、八根旋转编织,形成沙发椅。长约89厘米,高约1米。同年6月5日,考察队员在枪刀山也发现了用竹子编织的窝,把90根竹子扭成一把,互相压在一起,成圆椅状,长1.5米,距离50米处又发现42厘米长"野人"脚印。没有用手劳动,是编不出这种窝的。人又没有这样大的力气,当时认为这是力大无穷的"野人"的杰作。

作为另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化验"野人"的粪便。1976年11月前,在靠近神农架的房县蔡子洼东侧,曾有多人多次在这个地方发现过"野人",考察队对这里进行了现场搜索,在山梁半坡一个陡崖顶部发现了"野人"的6堆粪便,都已干燥。经观察,有较多未消化的果皮,野栗皮等残渣,在萧兴扬发现"野人"的地方找到的粪便中,还发现大量昆虫蛹皮,粪便直径2.5 厘米,这些粪便与熊、猴、猩猩的均不相同,且又与人的粪便有差异。人是不会吃昆虫与野果皮的。1980年考察队又多次找到"野人"的粪便,经分析粪便内有未消化的竹笋、橡子和小动物的毛骨,粪便呈盘状,在2个呈八字形的脚印之间,这明显和其它动物大便方式不同,而与人相似。

责任编辑:詹婷婷(QT00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