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主持,邀请中国艺术家刘巨德,意大利汉学家傅马力,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意大利著名艺术修复专家朱赛平娜·安吉拉布兰比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徐迎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者、名建筑大师奥·博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等嘉宾演讲。
下半场主持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
刘巨德(中国)
演讲题目:混沌的美神
中国哲学对于美的阐释。
傅马力(意大利)
演讲题目:达芬奇艺术中灵魂的感动
对达芬奇画作与中国画的对比与联系。
洪波(中国)
演讲题目:大脑中的美
大脑对于图像、声音等感知的研究。
朱赛平娜·安吉拉布兰比亚(意大利)
演讲题目: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历史、状况和修复
讲解达芬奇画作的修复工作和体会。
徐迎庆(中国)
演讲题目:沉浸感知体验设计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交互设计中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马里奥·博塔(瑞士)
演讲题目:作为城市活动的建筑
介绍最近建筑作品的设计体会。
鲁晓波(中国)
演讲题目:终结还是重生?——智能时代的艺术新形态思考
阐述新技术带给艺术的创作启示,并论述艺术与科学的辩证关系。
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状况和未来,比如说大数据、智能化、互联网、新的材料。我们倡导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用科学和情感构建未来。艺术是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世界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唯美范式,科学则是人类基础生活存续、进步和严禁的认知方式。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人文创新的引导,我们强调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联手,才是人类走向和谐永续的必经之路。
通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目的是提高艺术与科学创作水平,促进艺术与科学的教育发展,从多领域、多角度阐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探索物质与非物质因缘及其东西方文化思想的碰撞,启迪人类文明时代方向,用穿越的勇气和眼光去寻找和发现其中隐秘的哲学意义和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