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北京10月13日讯 据北京市科委网站消息,10月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主办,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和北京电视台承办的“2016(第五届)首都科技盛典”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节目播出后,各方反响强烈。
在本次评出的20名盛典人物中,女性候选人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外籍人士1名;曾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得荣誉或取得相应成就者17人,其中3人取得国际性成就;候选人大都具有相关海外工作及教育经历;近半数人员所在单位性质为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校及其他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较高。这些盛典人物在本职工作上默默付出、精益求精,与广大科技工作者共同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介绍,“首都科技盛典”已成为首都科技界展示科技英才的舞台、弘扬科学精神的窗口,自2010年开始举办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共推选出90位盛典人物。
相关:2016首都科技盛典人物名单
陈建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纳米材料与器件主题专家组召集人。专注于化学反应工程、过程强化、纳米材料等领域,提出了跨尺度分子混合反应工程模型,构建了微纳尺度反应强化科学基础;发明了RPB反应器,构建了其多相反应工业装备新体系;发明了超重力反应与分离强化新工艺,推动了相关流程工业节能减排和高质化。多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李春玲: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主任。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工作,组织和带领团队创建了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的辣椒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技术,育成了以“海花三号”为代表的30多个海花、海丰系列甜(辣)椒、韭菜、茄子新品种及杂交种;优选出适应性好、嫁接亲和力和抗根癌能力强的樱桃砧木新品种“海樱1号”“海樱2号”;推广应用奥运花卉与乡土花卉2000多万株,对北京“菜篮子工程”“种业之都”和实现“绿色奥运”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长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系主任,研究员,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物品种审定主任委员会委员。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20多项,获得国家品种权6项,带领课题组选育了中单909、中单808、中单856、中单868等18个玉米新品种,克服了品种耐密性差、抗倒性弱、产量表现不稳的问题,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30亿斤。
葛家琪: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总结构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预应力大跨度结构全过程性能化设计方法,建立了多阶段安全设计指标,首次提出工程实用的“基于索穹顶张拉和承载全过程分析的预应力确定方法”,自主发明了索穹顶与外围大悬挑结构组合的新型结构体系;首次提出基于文物安全的全系统防震设计理论方法和安全设计指标,编制了国际上首部《馆藏文物防震规范》,完成了雅安博物馆全系统防震集成技术示范应用。
张爱林: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教授。发明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弦支穹顶等新体系,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建成世界上第一个新型大跨度预应力弦支穹顶,以自主创新、刚柔并济的突出特色成为我国科技奥运的标志性成果,主编《预应力钢结构技术规程》,填补国内空白,引领了我国预应力钢结构科学发展。在国内率先研发工业化装配式高层钢结构多种新体系、新节点和新构造,可拆卸、快速重建、循环利用,并应用于试点工程。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吴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北京市城市设计与城市复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协常委,中组部“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旧城保护性修复、城市精细化管理、大型交通枢纽建筑等领域,曾作为主创建筑师和项目负责人在英国及海外参与主持重大项目,是少有的“复合型人才”。曾获得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建筑师奖”等国内外学术及专业奖项,获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许世森: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煤基清洁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洁净煤发电技术研究开发,是我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与CO2捕集技术方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GCC系统设计集成与动态运行技术体系,作为技术负责人建成了我国第一座IGCC示范电站,实现了我国IGCC零的突破。在国内率先开展燃煤电厂燃烧后和燃烧前CO2捕集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使我国CO2捕集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陈海生: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带领团队揭示了先进压缩空气系统过程耦合与能量传递等机理,获得了高负荷压缩机和透平内部流动、损失机理与三维设计方法;建成了国际首个集系统基础研发、原理验证、技术研发到系统集成的系列化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研发平台,国际首套10MW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集成验证平台等,使中国的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规模从10kW级发展到10MW级,提高了1000倍。
邢奕:北京科技大学科学研究与发展部副处长、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业烟气治理、利用高温工业窑炉资源化处理剩余污泥领域研究。带领课题组先后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密相干塔烧结烟气脱硫技术”“适用于球团工艺的烟气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和“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并实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创新提出常温脱水—高温工业窑炉处置的两段式处理思路,研发了“市政污泥常温高效干化与资源化技术”,与传统高温处置技术相比节能70%以上。
江春华: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6年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带领团队在智能电网信息化、能源互联网建设方面不断创新,构建了提供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计算技术解决方案的“一体化云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与资源的合理配置;首次提出“智能电网资产全生命周期”概念,为建设智能电网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主持研发了“电缆网多维集成监控系统”,在2008年北京奥运、2009年北京国庆60周年及2014年北京APEC会议等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玉玲: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药物制剂研究室主任,药剂学系主任。致力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带领团队在“药物制剂及新型释药系统”专业领域,开展深入探索与研究。基于重大疾病治疗对药物体内运行及定时、定位、定速释药的精准需求,为提高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构建了涵盖“口服缓控释、经皮给药、肿瘤靶向纳米制剂、蛋白多肽类药物递送”等前沿技术的DDS平台,支撑多项创新药和新制剂研发,实现了良好的成果转化。
马骉: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在生化药物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带领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蛇毒抗栓溶栓类系列产品,包含30个品种、61种规格,用于防治血栓、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调节、治疗脑神经损伤等疾病,均获得国家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在保障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降低了生产成本,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市场该领域的垄断地位,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受到广大医生与患者的认可。
欧雷强: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长期专注于创新药业研发、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带领研发团队专注于靶向和肿瘤免疫治疗,建立了独特的肿瘤生物学平台,将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等中国高发的癌症作为重点开发瘤种,以“领域最优”和“组合最优”为目标开发抗肿瘤药物。在新药发现、转化医学、药物临床前开发等关键环节中运用国际创新技术和先进经验,促进了我国新药研发产业的协同发展。
贾继东: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为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生机制及治疗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项目,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等。曾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赵明辉:北京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卫生部肾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肾脏疾病免疫炎症发病机制。开创并引领了我国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研究领域,揭示了补体旁路活化是其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发现了天然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阐明了抗GBM病抗原表位扩展的规律;提出并验证了不同临床表型由病生理机制差异所决定的观点,为个体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袁宏永: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北京市科技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带领团队全面参与了多个国家级科技课题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规划、设计,以及标准规范制定与原型系统开发等工作。参与了“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地震”“南方抗洪”“奥运安保”“央视火灾”“抗H1N1”“低温寒潮”等多起突发事件的处置与调查,任2008北京奥运安保顾问。
邵喜斌: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主要从事液晶显示技术研发。带领团队开发国内首条可以生产液晶电视的高世代生产线——北京G8.5代线,打破了日韩在大尺寸液晶电视产品上的技术垄断,将BOE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晶广视角技术成功推广到TV产品并发展提升,使之成为具有高质量和成本竞争力的新型LCD-TV技术。以此为基础开展的超大尺寸超高分辨率产品开发,实现了中国液晶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认可。团队近4年来申请专利1500余项,其中国外专利100余项。
张福明:首钢总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冶金与材料工程设计研究及装备现代化技术创新工作,致力于冶金流程工程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在冶金与材料工程设计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担任首钢京唐钢铁项目工程总设计师,自主创新设计研发了我国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首座5500m3高炉为代表的特大型冶金工艺技术装备,在高炉煤气干法除尘、高风温顶燃式热风炉、无料钟炉顶设备及控制技术、高炉高效长寿等技术领域形成重大技术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陶小峰: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分布式无线组网基础理论等方面研究,系统性提出群小区组网架构、群小区组网架构下的容量分析等理论原创,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具有4G移动通信基本特征的TDD试验网络(峰值速率达100Mbps);建成了峰值速率为1000Mbps的TDD试验网络(10 倍于现有商用4G网络的峰值速率),使我国成为少数实现无线通信1000Mbps的国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
李军:利亚德集团董事局主席、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2015年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深圳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带领公司研发团队针对LED小间距产品开展深入研究,像素间距从4mm缩小至0.7mm,为全球最高标准。服务国家重大政治文化活动,承制北京奥运会LED地屏画卷和梦幻五环、国庆50周年庆典阅兵游行LED彩车、国庆60周年庆典天安门广场LED显示系统、APEC鸟巢LED网幕、9·3阅兵天安门广场巨型LED大屏等重大工程,是全球视听文化的领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