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7着陆巨型降落伞
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
神舟飞船降落伞装置主要用于降低返回舱的速度,保证返回舱的稳降姿态,使得航天员安全平稳降落。其中,主伞面积约1200平方米,全部展开后可以覆盖3个篮球场;主伞拉直长度超过70米,能够横跨足球场。别看神舟飞船主伞是个庞然大物,体态却十分轻盈,重量不到100公斤,收拢后装进伞包内的体积还不到200升,可以塞进普通的家用冰箱。
不过,软软的降落伞可不是随意团起来放在返回舱里,而是整齐有序地叠在伞包中。这就涉及一项听起来简单却有着很高技术
含量的工作——包伞。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李少腾介绍,按专业说法,包伞就是将降落伞的伞衣、伞绳和连接吊带等部件装进伞包内,使之保持一定的几何形状,并保证伞衣等部件在工作前不受气流吹袭和不与其他物体钩挂,在工作时则要保证按预定程序开包工作。
从200升的伞包到空中1200平方米的巨型降落伞,其展开过程也就几十秒,但这短短几十秒背后,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包伞人员数天的包装、加工人员数月的缝制、设计人员数年的计算与试验。
揭秘
8手动控制系统
保证航天员安全返回
伴随着神舟十一号飞船顺利升空,在未来30天里,谁来保证它在天上稳定飞行,并最终平安将航天员安全送回地面?京华时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在此期间,“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GNC系统将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个系统里,包含着一项低调的技术——一项在神舟九号之前就一直存在、却从未使用过,也不希望用到的技术——手动控制系统。
根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的说法,手动控制系统是载人航天器区别于其他航天器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保障,所以,手控系统的研制和自控系统是同时启动的。换句话说,神舟飞船从出生就是“手自一体”。
“虽然手控系统至今没有应急使用过,但深信,万一自动控制出现严重故障,手控系统一定能出色完成控制任务,将航天员安全送回地面。”502所科研人员说。
作为“中国独有”的设计,如在纯手动模式基础上设计了半自动模式,一方面大大减轻了航天员的操作负担,同时大大提高手控的功能和性能;如把成熟卫星救命技术应用到飞船的手控中,使得飞船姿态失控时,航天员只需要操作几个按钮就可以建立正常姿态,保证飞船和航天员的安全,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联盟号飞船也不具备的功能。
揭秘
9逃逸救生系统
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
看过神舟飞船发射的人们会注意到,火箭顶端有个类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装置,这就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逃逸发动机总指挥余海林说,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四院人克服困难成功研制的逃逸救生系统,为航天员放心巡天提供了安全保障。
据余海林介绍,逃逸塔性能特殊,技术复杂,国际上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了这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