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凌晨,景海鹏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新华社发
进入组合体第一天,航天员景海鹏作为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发回日记,记录他们当天的工作生活。太空生活究竟是什么状态、如何度过?曾于2012年6月搭载神舟九号飞船完成飞天任务的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曾在国际空间站驻站的美国华裔宇航员焦立中、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航天研究院院士热列兹尼亚科夫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据新华社
□日记
太忙没时间吃饭
今天(19日)是神十一飞行乘组在组合体的第一天,我是新华社太空特约记者景海鹏。现在是晚上十点零五分,我们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听说大家很关心我们的生活,新华社客户端网友“兔兔平安”问我们睡觉、吃饭的情况。工作比较饱满,现在特别想睡觉。早饭和午饭是合并吃的,因为前期在对接,进入组合体,工作比较忙,所以没有时间吃饭。我们准备晚饭好好吃一顿。早饭和午饭主要吃的是一些即食食品,零食吃得比较多,主食吃得比较少。米饭面条加热完后就忘吃了,我们准备晚上补上。
这次是我第三次上天,已经两次进入“天宫”。天宫一号比较舒服,天宫二号更舒服,布局、装修、颜色搭配都非常好。
提到家人,想起我在媒体见面会上就说过,今天也和陈冬有交流,军功章必须有家人的一半。
此时此刻,我和陈冬在天宫二号非常想念大家。我想对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说,十八年以来,我们同在一个桌上吃饭,同在一间教室上课,同在一个球场打球。十八年来,我们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起追求梦想,我们亲如一家。我知道今天大队的战友们都在为我们站岗、加油、值班,向大队的全体战友敬礼!
□对话
“飞天人”细说太空生活
>>刘洋
也希望有外星人来敲门
问:目前网上最火的对话是景海鹏和陈冬说的“我问你爽不爽”“爽”。大家都很好奇,航天员通过舷窗看到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答:我们都是从飞行员当中选拔出来的,但飞行员一直在大气层中飞行,高度不够高,所以当我第一眼透过舷窗看到地球的时候,感觉非常震撼。第一反应就是兴奋地冲着两位师兄喊:“你们快来看呀!地球真的是圆的!”小时候老师就讲过“地球是圆的”,但是当你亲眼见到地球的边缘,看到这种梦幻之美,还是感觉非常震撼。
问:在太空有没有看到过其他国家的航天器?
答:看不到。如果肉眼能看到,说明距离已经非常近了,就会有碰撞的危险。而且我们不在一个轨道面上,不可能碰到。当时,我们也这样好奇,如果我们能看到的话就冲他们挥挥手,打个招呼。
问:在太空上看太阳、月球,和地面上看差别大吗?
答:我从来没有通过舷窗亲眼看到过月球。我们工作的时候,舷窗一直用舷窗罩盖住。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太空中我们90分钟绕地球一圈,如果人的生理节律按照90分钟一昼夜转换的话,是没有办法进行工作和休息的,所以我们全部是灯光照明。刘旺说他看到过月球,你们有机会可以问一问他,肉眼在太空中看到月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很遗憾在工作之余看窗外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过月球。
问:在外太空会遇见外星人吗?
答:我们也希望有外星人来敲门。但确实没有看到任何外星朋友。有一次我值班,突然像是眯着了,然后就听到返回舱里面有声音,我突然间惊醒了。哎呀,好像有什么人在那里。自己清醒过来也觉得特别可笑。因为在整个返回舱和天宫一号中,只有我们三个人,而当时他们俩正在休息。后来才发现是通气软管发出的声音。我和两位战友交流过,他们也有这样的期待,但是确实没有看到。
吃喝拉撒睡都是技术活
问:从公开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景海鹏正在摆弄飘浮在空中的手册。在太空,失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答:失重,或者说微重力环境确实是挺奇妙的,但并不像大家想象的只有乐趣,还有头胀、头疼、鼻塞、眼部充血。我刚刚跟航天员对话,就问了一些他们在天上的状态。飞船一入轨的时候,他们就感受到失重,也就是微重力的状态了。刚才看到的那个画面,景海鹏大哥在玩一个手册。我想,他们是在尽情享受微重力环境下的奇妙现象。
问:大家很想知道航天员的服装穿在身上什么感觉?
答:这套白色的舱内压力服有20斤重。它有一些功能上的要求,比如气密性,操作起来,胳膊、手腕、手指肯定没有舱内工作服那样方便、灵活。航天员在太空生活,包括在组合体驻留期间,大部分时间穿的都是蓝色舱内工作服,在上升、返回、交会对接等重要时段才会穿舱内压力服。
问:在太空中,吃穿住行和地面上有什么不同?
答:“睡”比地面要方便、简单很多,因为不管是正着、倒着、横着、竖着都能睡。吃喝拉撒都是技术活,都需要在地面进行训练。每一个大家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在地面都是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训练,确保准确无误后,才能够上天操作。长时间的飞行对航天员的体力、耐力,包括心理都是一种考验。
比如喝水。在地面喝水的时候只需要将水倒入水壶,然后喝就行。在太空中,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在太空中是把水储存在一个水箱里,然后再给水箱加压,打到储水袋中。储水袋上方的吸管上有一个卡扣,喝完水之后要把这个卡扣扣上,这样里面的水不会飞到舱内,并到处乱飘。如果水在空中乱飘,飘到一些电子元器件上,可能会造成潮湿,对设备造成影响。
问:未来如果长期驻留的话,喝水怎么解决?
答:未来可以循环利用,比如说收集人体散发的汗液,还有舱内的一些水汽,进行一些收集、循环、再利用,包括航天员的尿液,都可以进行再处理再利用。
问:航天员在太空吃饭有什么难度?
答:饭是装在袋子里,在地面经过特殊的工艺制作以后带到太空上去。这次带到太空上的航天食品有100多种,刚才我们在天地通话的时候也询问了航天员,他们今天(18日)喝了粥,同时把每餐分量都吃完了。这充分说明本次航天食品味道还是不错的。
>>焦立中等人
充实工作对抗抑郁
问:长期太空驻留,怎么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
焦立中:每天有两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以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看个人了。我们多数人在闲暇时间都是眺望地球和拍照。我们也会写电子邮件或通过网络电话和家人与朋友保持联系。
问:在特殊环境下长期太空飞行会给宇航员带来哪些生理问题?
热列兹尼亚科夫:目前一些国家已制定了一整套让宇航员适应长期太空生活的方法,这些方法可大致分为药物疗法和物理方法。前一类方法主要是用各种药物防止长期失重导致的骨钙流失和器官异常变化,第二类方法是通过多种体育锻炼消除某些不良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总的来说,在目前已完成的太空停留任务中,各种可能出现的人体生理问题均已基本获得解决。
问:在特殊环境下长期太空飞行会给宇航员带来哪些心理问题?
热列兹尼亚科夫:与生理问题相比,空间站长期考察组成员的心理融合度问题要更复杂一些。这类问题能否顺利解决,首先取决于升空前地面的相关工作是否做到位,要考虑每个宇航员的性格特点是否匹配,还要精心设计各种训练科目以检验他们的融合度。这些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否表现出色,很大程度上由这些地面工作所决定。在各国的长期太空飞行记录中,曾数次出现由于宇航员性格不合,导致飞行任务提前结束的情况。但也有很多考察组成员选配得非常合适,即便延长任务时间也没有受到影响。
问:在太空出现抑郁问题怎么办?热列兹尼亚科夫:在长期太空飞行中对抗抑郁的方法就简单多了,只需把日常工作安排得尽量充实,不要留出太多“想心事儿”的时间就行。我的研究生涯中还没碰到一起因宇航员长期抑郁影响飞行任务的事例,有些宇航员可能会在一两天内出现忧郁情绪,但此后都会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