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完美相拥 航天员进驻天宫

2016-10-20 08:18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景海鹏和陈冬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向全国人民问好并敬礼。 新华社发

十字瞄准慢慢接近,精准重合、锁紧……

昨日凌晨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天神”完美相拥。几个小时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顺利穿舱,进驻天宫。

对接 跨越万余公里的追逐

神舟十一号入轨之初,距天宫二号有万余公里,飞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导引下,多次变轨,快速追赶飞船。

经过5次远距离导引控制,神舟飞船飞抵天宫二号后下方50余公里处。昨天凌晨1时11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转入自主控制,“天神”准备对接。

此时,跨越万余公里的高速追逐,变成了走走停停地缓缓靠拢。

最后的50余公里,神舟十一号飞船需要停泊四次,每一次停泊,都是又一次“瞄准”,以修正误差。

昨日凌晨2时3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里紧张忙碌。

“对接环开始推出。”指令下达,不少人的目光都聚集在大屏幕中。

此时,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的相对距离达千余米。屏幕中,航天员显得很平静,景海鹏手里拿着飞行手册安静坐在中间,陈冬坐在右侧,偶尔,两名航天员会微微调整一下姿态。“天神”自主交会对接,航天员也没有闲着,他们密切监视着飞船仪表盘上的各类数据和对接过程,认真执行各种指令发送操作,并通过天地通信系统,迅速准确地向地面报告交会对接实施情况。

天神一上一下,越来越近。

2时48分,天神相对距离已突破1公里。

随后,飞船进入400米停泊;120米停泊时,交会对接灯打开;30米接近、停泊……

每一次停泊,对坐在飞控大厅第二排的专家邹雪梅都是一场考验,她紧盯着屏幕,随手画着什么。

除严密监视飞船状态外,邹雪梅要在每一个停泊点,准确判断飞船是否需要提前转出。如果遇到突发情况,她还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确保任务安全。虽然已和同事们考虑到各种风险,制定了近百个应急预案,但神舟每一次停泊,邹雪梅还是全神贯注,精确判断。

每过一个停泊点,邹雪梅就会划掉该停泊点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划掉的越多,代表着我们离最后的胜利就越近。”邹雪梅说。

2时56分,飞控中心大屏幕切换到“从神舟看天宫”模式。一个小小的亮点出现在屏幕中间,那就是已在太空飞行一个月有余的天宫二号,它正耐心地等待赶来相会的神舟飞船。

十字瞄准框中,小亮点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3时24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十字瞄准精准对接。

“对接机构锁紧完成、对接完成!天宫报告:组合体启控!”飞控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屏幕中,两名航天员竖起大拇指。

穿舱 开门成航天员第一个挑战

“天神”相拥后,两名航天员开始准备穿舱,进驻天宫二号。

轨道舱安全!3时42分,景海鹏慢慢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脱下束缚带,打开头顶轨道舱的舱门,离开座椅进入到轨道舱内。随后,陈冬摘下面罩,从02号位置坐到01号位置,值守在返回舱内。他固定一些插拔的线缆,对仪器设备进行整理,完成这些工作后,他进入轨道舱,换装穿舱。

为了确保安全,天神对接过程中,航天员都穿着白色舱内航天服。进入轨道舱后,他们要脱下航天服,换上蓝色的舱内工作服。

开门,是航天员穿舱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对接成功后,飞船的轨道舱舱门和天宫二号实验舱舱门之间,由对接结构组成一个约1米长的封闭对接通道。航天员需要打开轨道舱门,穿过通道,再打开天宫实验舱舱门,才能进驻天宫。

此时飞船和天宫二号内各是一个大气压,而对接通道里却是真空的。如果这时直接开门,不仅门打不开,航天员也会遇到危险。所以在打开轨道舱舱门之前,还需要往对接通道里充气,使两边的压力平衡。

飞船轨道舱的舱门上有一个平衡阀,有点像家里高压锅上的泵气杆,是专门调节两舱压力的装置。压力平衡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屏幕中,已换成蓝色服装的景海鹏戴上头带灯忙着调试设备,陈冬则手持摄像机,拍摄穿舱过程。

当两舱压力平衡之后,景海鹏打开舱门上的锁,握住舱门的把手,把舱门向里拉。随后,他从身旁的袋子里摸出一张消毒纸巾,开始擦拭密封圈和窗户,然后把轨道舱前舱门套上舱门保护罩。这也是为了今后航天员经常穿舱时,减少接触。

擦拭完后,他又小心地将用过的纸巾折叠好,放进飘在旁边的垃圾袋中。

二人进入对接通道后,还需要先平衡对接通道和空间实验室两边的压力,并检查生理信号,压力服供氧管、通风管。因为天宫二号体积较大,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

6时17分,陈冬的摄像头中出现了天宫二号的前舱门舷窗。

6时20分,景海鹏将钥匙插在舱门上,等待地面确认的指令。

进驻 航天员向全国人民问好

6时23分,指令传来——“满足打开实验舱前舱门条件,实验舱与对接通道压力均衡,可以打开天宫二号实验舱前舱门”。

固定好脚部的景海鹏用一柄大大的钥匙拧动几圈后,轻轻一推,天宫二号舱门缓缓打开,宽敞明亮的天宫二号实验舱出现在眼前。

6时27分,景海鹏像一条蓝色的“鱼”,“游”进天宫二号实验舱。

因失重,景海鹏移动速度很快,他灵活地抓住墙上的扶手,站定身体,然后冲着镜头挥挥手。

6时32分,陈冬也飘进实验舱。他一边挥手致意一边往前“游”去,站在陈冬右边的景海鹏帮助他稳住身形。

镜头中,两名航天员笑容满面,并排站好,面对镜头,挥手致意。

“北京,我是神舟十一号。神舟十一号在空间实验室向全国人民问好。敬礼!”

此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响起一片掌声。

随后,景海鹏和陈冬将驻留天宫30天,按计划开展相关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未来 伴随卫星将给“天神”拍照

进驻天宫后,航天员首先要完成状态的设置,然后是物品的转移。“就像我们进入一个新家,需要把家具等东西归置好,要把未来生活、工作的这片小天地布置一下,”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然后航天员还会开展巡检、实验。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后,两名航天员才轮流开始休息。此后,航天员的太空工作,将逐渐回归到正常作息,他们将细致工作、健康生活、享受失重。

未来几天,天神组合体还有很多关键动作。

组合体的轨道每天都会下降几十米,因此飞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需要每天对组合体进行轨道维持。

预计10月20日,天宫二号和神十一飞船组成的组合体将从现在的倒飞状态转为正飞。

10月21日,42项在轨测试将相继展开。

10月23日,组合体将释放伴随卫星。这颗伴随卫星将首次在太空中对组合体进行拍照成像。这个伴随卫星就好比是“天神”组合体带上太空的一根自拍杆,未来组合体在太空中所有的关键动作、节点,都可以被它拍摄下来留念,同时也会传输到地面,给我国载人飞行任务的后续工作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喜人进展

航天员完成“太空体检”

昨天,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通过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成功完成“太空体检”,实现了航天员和航天员支持室、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地面支持医院四方联动,打通天地协同远程医疗会诊所需的数据传输链路,验证了我国首个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这预示着我国航天员中长期在轨飞行医学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我是曙光医生,请按照手册开始常规医学检查和无创心功能检查。”“我是会诊医生,常规医学检查数据和无创心功能检查数据完整有效。”“视频话音传输清晰”……昨天下午4时许,北京航天城内的航天员与空间应用支持室科研人员紧张忙碌,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航天员中心远程医学支持中心、地面医院远程会诊中心、航天员在轨画面和航天员实时生理参数……一条条口令、一串串数据在天地间往返。

据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研究室主任吴斌介绍,景海鹏、陈冬在地面训练中,已经熟练掌握止血、清创和包扎换药等基本医疗技能,以及心肺复苏、捶击复律等自救互救技能。未来空间站任务,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延长,临床疾病发生概率将会提高,对航天员在轨诊断和医学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中心牵头组建了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该系统以远程医学支持中心为枢纽,连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航天员支持室和地面支持医院,满足及时开展天地协同医学问题专家会诊的需求。

“今天我们组织进行了视频图像下传测试,常规医学检查和无创心功能检查的医疗数据下传验证,结果显示话音图像清晰、医学检查数据完整,证明了天地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链路已经调通,具备实时远程会诊能力。”吴斌介绍,一般情况下航天员在轨诊疗由医监医生即时处理;当病情复杂难以诊断时,就需要借助地面支持医院的临床专家进行会诊;对疾病诊断和处理提出建议,交由航天员中心进行决策处理。

“通过判读今天下传的生理参数,景海鹏、陈冬身体状况一切正常。后续几天内,我们还将开展模拟医学问题天地协同会诊验证。”吴斌说。

对接向导

“天链”指路 “天神”相会

记者 金可 通讯员 胡彪 卓为 肖延辉

昨日凌晨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一位向导功不可没,这就是中继卫星天链一号。

昨日凌晨,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卫星控管大厅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密切监视链路锁定状态、轨道根数接受情况、卫星跟踪状态……

“天线回扫控制参数计算完毕,结果正确。”大厅内不时传来清晰的调度口令声,岗位操作人员密切监视各种设备状态,认真细致核实各项指标参数。

三维显示屏幕左侧。中继卫星组网运行的实时仿真画面格外醒目。画面显示,经过几次变轨飞行,神舟十一号飞船和天宫二号越来越近了,并已进入单颗中继卫星波束范围。

“01星成功捕获神舟十一号!”

“01星成功捕获天宫二号!”

调度报告声接连传来。此时,大屏幕上左侧出现了01星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大屏幕上出现了神舟十一号飞船内两名航天员清晰的身影。

该中心主任告诉记者,此次任务中心提前进行了系统优化完善,实现了对两个航天器同时支撑的能力,以前地面只能和天宫或者飞船通话,现在能够同时与两个航天器通话,大大方便了航天员与地面之间的沟通协同。

“飞船转400米接近。”

“对接环开始推出。”

“飞船转120米接近。”

神舟十一号飞船传回的实时图像中,天宫二号越来越清晰,大厅内的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01星跟踪结束”、“02星跟踪开始”,调度口令清晰有力。据了解,三颗中继卫星接力跟踪双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关键弧段通信链路全覆盖、不间断。

“C11号报告,星间天线回扫开始!”

“天线回扫控制参数计算完毕,结果正确。”报告声接连从各岗位有序传来。

这一声声“正确”“正常”的背后是科技人员的辛苦付出、精益求精。系统仿真组工程师同兰娟和同事连续奋战,完成了89个圈次的仿真准备工作,数据发送、停发时刻准确;高级工程师许江来在岗位上度过了他50周岁生日,十一长假期间仍坚守岗位……

30米、20米、10米……“天神”距离越来越近,最终完美相拥。

“对接正常”、“对接锁紧正常”,捷报传来,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作者:金可 刘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