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厂变形记:18岁,差点死掉3次

2016-11-21 08:44 北京晨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假如五年前腾讯没有选择开放……  

如果3Q大战之后的腾讯没有选择开放,将会怎样?

腾讯内部的“PK文化”,究竟是场冷酷无情的厮杀,还是对平等的极致追求?

为什么是腾讯,而不是其他互联网公司,成为了当今中国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的企业?

下一个颠覆微信的创新型产品,究竟会是什么?

我们试图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有的已经显而易见,有的恐怕连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本人都无法给出标准答案。正如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刚刚出版的《腾讯传》前言中写道,“没有任何一个摄影师或者记者,能够准确地描述乃至定格一座正在喷发中的火山。”

可是,这世界的奇妙,不正在于“所有一切仍有待于将来,而且永远如此”吗?

18岁,差点死掉3次

从深圳赛格数码广场里那个简陋的小办公室,到如今亚洲市值第一公司,腾讯的18年成长之路,不仅是互联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也映照出当代中国企业和社会的变迁。因为垄断,这家公司曾饱受诟病,但那些刺耳却令人动容的批评,却推动着这家公司完成了从“栽种果树”到“经营果园”的生态。因为开放,因为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这家公司能够甩掉包袱,集中精力做最擅长的事情。

1986年的春夜,一个叫马化腾的少年看见了哈雷彗星。连他的父母都没想到,这个爱天文、爱科幻的“书呆子”,有一天能去开公司,去发明一个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的产品,能成为一家亚洲市值最高企业的掌门人。

“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当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帮助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稳定心态,想得更开。”10月22日,马化腾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进行了一次对话。他第一次谈到天文对创业的影响,也讲述了腾讯18年来经历的风波和荣耀。

“腾讯从小做到大有3次特别困难的时候。”马化腾表示,第一次是创业初期,腾讯开发出来的产品想卖给运营商,投标却输了;第二次是想融资,但很多投资人都没看上;第三次是融资差不多花光了,却一直寻找不到盈利模式,差点被卖掉。

3Q大战,只是催化剂

经历过生死时刻,腾讯被逼着琢磨自我造血能力,移动QQ 5元一个月的包月费成为腾讯收入的第一桶金,其他业务也迅速跟上,公司正在稳步发展着,但2010年突然爆发的3Q大战让用户失望不已,刺耳的批评声纷至沓来,腾讯垄断的帽子就此戴上,甚至淹没了腾讯在此之前就为开放所做的许多准备。

那一年,腾讯邀请了72位业界知名专家进行了10场名为“诊断腾讯”的系列论坛,马化腾则从一开始就对这次“诊断”表现出高度的热情,他反复拜读了刺耳又尖锐的文字,这些恳切的多元化的智慧让他时而“惊喜”、时而“恨晚”。

参加过这次论坛的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认为,“诊断腾讯”真正的意义和难点,在于从中国互联网大象这个整体的角度来诊断自我。不仅是问腾讯该怎么样,而是跳出腾讯,摆正自我,把脉中国互联网这头大象。”

“3Q大战成为了催化剂,让我们在开放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走得更快。”最终,这些诊断腾讯的内部文件公开出版了,书名叫《X光下看腾讯》。马化腾在序言中写道:“这些建设性的批判对腾讯很重要。因为它帮助我们看清楚该把什么留在过去,又该把什么带到未来。这些建设性的批判对这个时代很重要。在性格上,腾讯不是一家‘会公关’的公司,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为中国社会贡献一种‘诚恳聆听、深切自省’的公司风格。这些建设性的批判对您或许也重要。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互联网及其一流思考者,这份案例没准就是最佳入口。”

开放,未来已来

“几年前腾讯的战略是不开放的,很多业务都自己做,好多都失败。我们电商做不过人家,卖掉了;搜索也一样。还有很多小的业务,我们发现竞争不过外面的公司,他们更专注,更有冲劲,更有创新性。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让各种物种在大树下成长?如何让大树变成一片森林?”马化腾在对话钱颖一时感慨到,而事实上,从开放战略的结果来看,效果的确越来越好。

2011年末,腾讯第三方开发者收益6亿,30万开发者入驻,4万应用提交上线申请。2012年末,第三方开发者的收益20亿,80万注册开发者,注册应用的数量达到30万。2013年末,第三方开发者的收益又翻了一番达到50亿。2014年1月,腾讯宣布移动开放战略,通过应用宝实现一点接入平台发布,那一年7月,应用宝的日分发量突破了7600万。2016年,腾讯开放平台助力的上市企业达到30家,合作伙伴总估值突破3000亿元,第三方总收益超160亿元,30个腾讯众创空间在全国落地生根,“再造一个腾讯”的目标提前完成了。

开放并不是腾讯一家的专利,整个互联网圈都一样,BAT之间在投资上也有竞争关系。马化腾表示,腾讯做生态的想法更加开放,我们不要求控股,会给合作伙伴更多支持,让合作伙伴放心地牵手。我们把半条命交给他,希望他成长壮大,然后他会反哺给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定位是做平台,做连接器。“这个世界很大,不可能所有事情全都自己包。”

“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于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到太亮太远的路。在这个行当里,不管一家公司的赢利状况多么喜人,也都随时面临被甩出发展潮流的风险。”6年前,马化腾用这样的话写在腾讯生日之前。“巨人倒下时,身上还是暖的。”3年前,马化腾以诺基亚为鉴,提醒腾讯“虽然市值很高,仍然要保持忧患意识”,也提醒同业。今年,18岁的腾讯给员工发了每人价值6万港元的股票和红包,它一边回顾过去的18年,也在畅想12年后,自己三十而立的样子。(记者 韩元佳)

责任编辑:陈群(QT00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