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为什么要“死磕”社交呢?
作为功能型的支付产品,支付宝的流量来源主要是阿里系的淘宝、天猫。尽管线下第三方支付渠道不断拓展,但来自微信等其他支付工具的挑战从未减少。
在产品特性和渠道几乎没有差别的情况下,用户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作为天生的支付工具,支付宝在流量获取和留存方面,比起微信之类的社交软件来说,明显是不占优势的。
这也就意味着,支付宝必须探索一条新的路径,来弥补自己在淘宝、天猫支援以外的用户粘性不足。虽然尚不能断言“交友社区”是不是那条对的路,但试试总是好的。
对于坐拥 4.5 亿实名用户的支付宝而言,要做到或做好这种“交友社区”其实并不是难事。
因为,芝麻信用等一系列个人评价体系都是量化用户信用度的凭证。支付宝通过实名验证和这些数据就能大概确定这个人大概的状况,再通过这些数据去设立门口或制作定制化服务,这可能也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或者也能满足这些“目的性”较强的用户。
但从另一方面看,支付宝要怎样去监管这些群体,有方向且在保持底线的状态下引导这群人去做一些适当的事、向着建群一开始的目标进发,这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从支付宝社交圈中其他社群中看到,不少以年龄、社会身份、职业等元素为标准建立的社交群中,内部含有很多不合适甚至可以说是“不正当”的分享。
而支付宝要做的不仅仅是设立进入者的门槛,还需要对平台使用者分享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监管。不然,其内部所有的社交群都会出现失控的状况。
总的来说,支付宝通过自身数据优势和用户需求而诞生的“支付社交”,或许是一种新型的社区运营模式。
它不需要和 Facebook Group、QQ 兴趣圈等其他圈子社区作比较,生活、消费属性较强的支付宝或者能够把一些“实际目的性较强”、“专注于售后讨论”的用户聚集在一起,和消费行为联动,以达到活跃社群的最终目标。如果说“淘宝达人”等内容号主要是为商家导流的话,那么支付宝的“社交群”则主要是为买家服务。今后的方向,也绝不会止步在“交友”这种层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