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数据贩卖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毫无疑问,今天的数据买卖已然成为一条巨大的黑色产业链。
网络黑产的链条已很完整,分工精细复杂,公开售卖账户信息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地下的数据库,已可以从200多个维度了解一个人——甚至可能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只要有人付钱,就可以轻易被查到。还有,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他们也都能查到,而且声称7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
近日,南都记者在网上只花费700元就买到了同事的上述信息,更可怕的是,竟然有第三方软件为这样的服务提供担保,整个交易已跃升到了“平台化”的地步。
今年,人民日报发文称,有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而有82.3%的网民亲身感受到了个人信息泄露给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黑产之手,已延伸到普通百姓生活,到了触手可及的地步。
仅在2015年一年,中国网民因信息泄露问题,导致的损失是805亿人民币,这仅仅是公开可查数据,但是间接的损失(包括经济成本、用户精神和社会成本)则无可计量。
实际上,因为大数据的崛起,各家对数据的渴求度极高,加速了黑产数据的流通。
在这个灰色链条中,存在着数据提供方和数据中间商以及数据购买者三个环节。这些数据的来源分两种,一方面是黑客利用系统漏洞获取,另一方面是内鬼倒卖数据。
而数据的买方也目的不一。有一些同类业务平台,为了edm推广更精准会购买这些泄露出来的用户数据;也有一些电信诈骗方会看中这些数据,从而冒充平台去欺骗消费者,因为能准确报出相关信息,消费者通常会降低警惕。
有人编程、有人攻击网站盗取个人信息,有人网上叫卖,有人从中进行倒卖。成千上万的个人信息就这样无声地流动着,并为这些人带来滚滚财富。
数据之痛,已让所有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