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双PI模式”填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鸿沟”

2025-09-17 13:30 科技日报

来源标题:“双PI模式”填补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鸿沟”

在日前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大会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一大”)研究员张福仁,凭借在皮肤病防治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这是山一大自2019年组建以来首次获得该奖项。

“我们以麻风这一临床疾病为切入点,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相联合,构建了基于风险基因的麻风‘风险预测模型’,实现了精准化预防,改变了‘一人患病、全村服药’的传统防治模式。”张福仁说。

这一成绩离不开山一大打造的“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联合创新”科研模式。山一大组建“临床—基础联合创新团队”,让临床医学团队与基础研究团队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突破。

探索医研协同创新模式

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这是医学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正因如此,很多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临床。

然而,山一大打造的“双PI模式”让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得以携手前行。

在科研界,PI是指科研项目的核心负责人。在一份该校“临床—基础联合创新团队”的立项名单上,记者发现,十支创新团队均实行Co(合作)-PI联合研究模式,将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专家都纳入项目中。临床PI负责明确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科研需求,基础PI牵头开展临床问题机制研究,“临床—基础双PI引领”的有组织科研范式,为项目提供有力的资源和技术支撑。

前不久,多位院士参与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纳米材料的全生命周期环境与健康风险”项目启动。山一大是该项目的牵头单位,该校党委书记刘思金担任首席科学家。

处理废旧锂电池会带来哪些环境和健康风险,如何处理?解决这些问题是上述项目的攻关目的。这些问题涉及环境医学、大数据、AI、职业病防治研究等诸多领域,也涉及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双PI模式”在攻关中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该校获得的全国科技奖励或实现产业转化的重要成果,都离不开“临床—基础联合创新团队”。

在山一大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由基础研究专家、临床医生以及医疗器械企业共同组成的团队,刚刚研发出一款“填补国产空白”的仪器。该仪器对睡眠和认知障碍疾病具有显著作用。“我们的科研需求都来自临床一线,最终也将应用到一线中去。”山一大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副院长王永祥介绍。

在山一大,这种有组织、多学科协同的科研模式,推动了人才、平台、数据、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实现了医学研究范式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跃升。

建设全链条科创体系

高端人才如何走向更大的舞台?山一大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临床医生不能只做手术的‘开刀匠’,而应将临床技术和医学研究结合起来,或是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携手合作,才能促进医学科学高质量发展。”山一大附属皮肤病医院党委书记、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刘红说。

得益于“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联合创新”模式,山一大在站博士后刘小雪入选了2025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同时还获批了第7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学校为在站博士后配备了临床和基础双导师,进行定向指导,引导我们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刘小雪说。

山一大与附属医院深度融合,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产业化”的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探索了具有山一大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和科技成果奖励机制。

“填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需要让临床发现的‘真问题’与基础研究的‘深挖掘’无缝对接。”刘思金表示,“临床医生知道问题在哪里,基础研究专家知道‘钥匙’藏身何处。‘双PI模式’就是要把这两种智力资源拧成一股绳,形成冲击医学前沿的‘尖刀连’。好生态有了,‘技能型’医生才能变成‘研究型’医生。”

责任编辑:刘阳(QE0016)作者: 王延斌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