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科技> 正文

我科学家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

2025-11-14 18:19 新华网

来源标题:我科学家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院研究员朱建喜团队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并且首次观测到这些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这是科学家首次在天然植物中发现稀土元素的生物成矿现象。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研究人员发现,乌毛蕨属于一类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仿佛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研究显示,在其叶片的维管束和表皮组织中,从土壤中吸收的稀土元素会以纳米颗粒形式沉淀,并进一步结晶成磷酸盐稀土矿物。

“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是植物在体内‘打包封存’有毒物质,把可能伤害细胞的稀土离子,稳稳锁进矿物结构中,实现稀土的钝化和自然‘解毒’。”朱建喜说。

独居石是工业上重要的稀土矿石,但天然独居石中常伴生放射性铀、钍元素,给开采与应用带来挑战。而乌毛蕨在自然生长的常温常压条件下所形成的生物独居石纯净、无辐射,展现出极具潜力的绿色提取前景。

长期以来,植物界的“矿物制造能力”被低估。此次在乌毛蕨中发现稀土成矿,不仅刷新了人类对植物的生物矿化机制的认知,也为近千种已知超富集植物的研究打开了新窗口。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植物对稀土的“解毒”与生物矿化机制,也为未来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种植乌毛蕨等超积累植物,可在修复污染土壤、恢复稀土尾矿生态的同时,从植物体中回收高价值稀土,真正实现“边修复、边回收”的绿色循环模式。(记者叶青 通讯员孔令竹)

责任编辑:陈丽艳(QX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