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特色&活力28:中国第一日化 惨遭失信
收购结果:失败。鼎盛时期扩大产业规模无法通过上市融资,无奈谋求合资。但1996年活力28与德国邦特色公司合资后,并未兑现承诺。虽提前43年回归,但整个中国日化市场的环境早已物是人非,活力28已无力回天,并逐渐淡出市场。

活力28在本土市场的成功致使其急需资金扩大产业规模却无法通过上市融资,只能谋求合资,但却沦为德国品牌进军中国市场的牺牲品
“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曾一度响彻大江南北,“活力28”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1982年,“活力28”率先推出超浓缩无泡洗衣粉,市场占有率最高时曾达到76%,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日化品牌”。但由于渴望上市进行融资,投资者将“活力28”商标雪藏,主推“巧手”品牌系列洗涤用品。合资的德国邦特色公司主要生产厨房洁具,进军中国也只是谋求跳板。活力28忽视了自身的品牌营销,已经无法在当今这个日化市场中谋求位置。
联合利华&中华:非中华 洗化行业的悲哀
收购结果:健在。相比诸多被“迫害”的国产品牌,“中华”牙膏历经数载依旧能够在市场活跃算是幸运。但这个赫然标注“中华”的牙膏却在1994年被欧洲联合利华集团租用。

“爱我口腔,爱我中华”这浓浓的国家爱,让多少年代的人受益,但是万万没想到,中华牙膏居然不是国货?!“中华”非中华,洗化行业的悲哀,但在该行业连支持国货的机会都没有!
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上海牙膏厂“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这并不是个例,美加净品牌也在合资后商标惨遭搁置,尽管出巨资回购了“美加净”商标,但尘封太久的品牌,当时的辉煌根本无法再现。当然就整个洗化行业则更显悲哀,国外品牌利用其品牌优势和税收优惠,基本上挤垮了国内洗涤品企业,而国内品牌几乎在该行业上全军覆没。
全文总结:
辛苦经营数十年的科技公司惨被收购,听上去略显凄惨,其实也未尽然。在某个领域的快速发展期,激烈的竞争必然会产生失败,而借助别家公司的力量实现双赢并不是夸夸其谈,也有成功的案例。当然,收购之后究竟能否物超所值在短期内并不能轻易体现,毕竟“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
笔者并非第一次涉及民族品牌与外商的合资,也不是愤青抗拒外资的入伙,民族品牌与国际知名企业优势互补,确实能够得到长足发展。然而,民族品牌的蹒跚向前并在残酷的竞争市场中屹立不倒并不容易,洋货的快速流入市场以及国人对洋货近乎疯狂的购买力,致使一些民族品牌受到排挤。近30年被收购和并的民族品牌并不少,加之民族品牌本身存在的产品漏洞也在国人的伤口上撒盐。毕竟在各个行业打出自己的品牌,进入良性循环并没有那么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