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冠生:科学家不做科普 阵地就会被伪科学占领

2016-01-25 13:31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马冠生:科学家不做科普 阵地就会被伪科学占领

马冠生:科学家不做科普 阵地就会被伪科学占领

图为马冠生在科学沙龙上作《科普创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主题演讲(宋雅娟/摄)

“如果科学家不出来做科普,那这个阵地就会被伪科学之流占据”,在22日由光明网和科普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41期光明科学沙龙上,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强调了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必要性。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科学传播要做到又快又好,就必须要坚持科普创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前者需要专家和媒体无缝对接,确保科学性的同时,做好语言转换;后者则决定着科普效率,结合热点必然事半功倍。

在马冠生看来,科学性是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的基础,源源不断的科学研究成果正是科普创作的内容来源和依据。在他看来,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媒体做科普,都要确保内容有据可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有时候媒体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科学家本身是有差异的”。马冠生坦言,由于大家从事的专业不同,对事物和科学研究的认识、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如何协调这些异同就尤为重要。所以,要保证科普创作的科学性,就要做好专家和媒体等群体的沟通和对接,在确保科学性的前提下做好语言转换。

尽管科学家的主动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科普创作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细分,科学研究本身存在局限性也逐渐被人们所意识,“以反式脂肪酸为例,过去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发现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负面影响;再如胆固醇,我们国家强调要限制胆固醇,但就在前不久,美国发布的新版膳食指南却对胆固醇整体放松”,马冠生举例分析到,“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就会很疑惑,一会儿说胆固醇不能吃,一会儿又说能吃,到底真相是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科学研究局限性的体现,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时候会出现后面的研究结果和前面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这就说明,要保障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的科学性,就要做到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情况做科普。

作为科学家做科普的典范,马冠生在如何让科普更有效方面有深刻体会。“平时我们说多吃羊肉、木耳、藕有好处,大家不以为意,但如果是结合节气,大寒的时候说,大寒要吃羊肉,大家就会很关注;另外,春节快要到了,如果这个时候做一些食品采购方面的科普,也一定会大受欢迎”,马冠生结合自己最近的科普实践总结道,“科学传播一定要注意时效性,结合热点必然事半功倍”。(光明网记者 宋雅娟 现场报道)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  作者: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