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2016-01-28 19:16 光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内部。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俄国著名化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表了世界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物理学家又开始寻找新的元素。几十年来,美国关于此项研究的主要基地是伯克利,而现在大多数实验都已转移到了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俄罗斯方面的主要研究基地则是建于1956年的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最初,美国人在这场核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因此第95、97、98号元素分别被称为镅(americium)、锫(berkelium)和锎(californium)。但是其它的新元素的发现途径则完全不同,它们被发现于1950年代美国氢弹爆炸试验的废墟中。这些元素是在剧烈的爆炸中由核弹中的铀聚合而成。因此,第99号和第100号元素分别以核科学领域两位先驱的名字命名,即锿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命名,而镄则以著名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命名。

随着冷战的加剧,美苏之间关于核科学研究的竞争更加激烈。从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伯克利和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科学家一直在争论究竟是谁最先生成了第102、104、105和106号元素。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对此做出了最终判决,直到1997年才将第104号元素鑪的发现者明确为伯克利,将105号元素??的发现者明确为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同时,第107号元素的竞争则是由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和新的对手之间进行,即德国重离子研究实验室,该实验室德文简称为GSI,位于达姆施塔特。最终,两家单位都被认为是该元素的发现者。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第117号元素原子核。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铝原子的简单电子壳。

早期的人造元素都是利用较轻原子轰击较重原子生成的。但是,德国重离子研究实验室则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即利用聚合两种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比如利用锌、镍和铬离子轰击铅和铋。通过这样的方式,德国重离子研究实验室发现了第108号元素,并将其命名为??。近年来,新元素的生成则很少靠单打独斗,更多则是联合研究的成果。比如此次发现的四种新元素,既有美国人的功劳,也有俄罗斯和德国人的贡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表示,最早确信发现第117号元素和第115号元素的人包括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以及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等几家单位,他们的成果来自于2010年到2012年间的各项实验。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和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于2006年开始合作,并成功发现了第118号元素。

当然,这些成果并非是毫无争议的。俄罗斯人一直对将第113号元素认定由日本人发明而耿耿于怀。第113号元素被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为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旗下仁科加速器研究中心的超重元素研究小组“森田研究小组”发现。俄罗斯人认为,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最早于2003年就已首次利用钙轰击镅,而日本人的实验则是在一年后,日本人是利用锌离子轰击铋。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铬原子的复杂电子壳。

元素周期表是否有边界?不断扩展会出现奇怪现象

带负电荷的电子。

所有这些争议的核心是,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有说服力的结果。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专家决定了这一结果,但这种决定毕竟很主观。这些元素是通过对它们的放射性衰变特点进行检测的。每一种同位素拥有不同的衰变过程,每一种同位素分别以自己的速度进行衰变,以半衰期进行测量。由于这种微弱的信号必须在与其它原子核聚合过程中进行探测,因此确定哪一家声明更有说服力并不容易。

考虑到这些难点,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原子大小的上限。但是,我们还是有很好的理由进入周期表的第八行。开启元素周期表第八行确实令人振奋,因为这将意味着我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生成原子。原子中的电子是以电子壳的形式排列的,每一层电子壳拥有特定的电子数量,正是这些电子壳决定了原子的行为方式以及周期表的形状。第一层壳通常容纳2个电子,氢原子有1个,氦有2个。第二层壳可以容纳8个电子。这就是为什么周期表的第二行有8个成员。更高层的电子壳拥有更多的电子。

新发现的四种新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第七行的最后成员。如果我们能够发现第119号元素,它将是第八行首个成员,因此这种元素第八层壳的电子数为1个。不过,这种极端的元素可能会打破现有周期表的组织规则。每一列的元素拥有相似的特性,这是因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壳以同样的方式排列。比如,最左侧一列的元素都是活性金属,在它们的外层壳只有一个电子。这是一种不稳定状态,原子有可能失去自己唯一的电子。相反,最右侧一列外层壳电子满员,这就意味着它们是很难发生化学反应的,因此它们被称为惰性气体。

责任编辑:龙娱平(QL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