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O2O,对症容易下药难

2016-02-22 08:19 新华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诊疗O2O,对症容易下药难

这两天又一部热播影视剧,讲述明朝某位知名女太医的成长史,除了世俗偏见,女太医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怎样对症下药,也就是怎样把病症与医学经典联系起来,从而确定药方。

适逢O2O寒冬期又一起败局引发关注,即嘟嘟美甲卖身58到家,以至于老对手河狸家雕爷撰文论证嘟嘟美甲倒掉的必然性……

实际上,每一次低谷,总结性的文字都不会少,做出的诊断也不可谓不发人深省。比如圈内人一定听说过的凡客CEO陈年的反思或者乐淘创始人毕胜著名的“B2C电商骗局论”。甚至今天已经被很多人遗忘的国内团购鼻祖级企业24券倒掉时其CEO杜一楠的复盘。

然而,诊疗这么多,重复死亡的创业案例还是前赴后继,甚至在重复很多很多的错误:比如钱“烧”没了、品控出问题、盲目扩张……

相信我,今天O2O的痛苦以后还会在其他行业重复上演。因为,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对症下药,甚至有药都可能不去下;因为,这不是简简单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态度和勇气,愿不愿意去下药。

为什么有病不医?因为大家都一样。在创业最火热的领域,不融钱、不烧钱、不扩张、不疯狂,这几乎是指着创业者的脑门子骂他傻。

究其原因,创业不是治病,治病是自己的事,但创业往往是场攀比——用户在看、投资人在看、媒体也在聚焦。你家没有优惠券,这是用户层面的找死;你家才扩张了20个城市,这是投资人的鄙夷;你家大半年没有战略,这是媒体的怀疑……大多时候,用户至上、员工至上、股东至上这些理念正确的角度,往往被用错了方向。

甚至某种维度上,企业成功的惟一标准已经变成“对手的倒下”,这是攀比才有的结果,也必然要承担攀比才有的过程:比拼融资、比拼规模、比拼优惠……通常不是从业务出发,而是为了比较而比较。

创业者仿佛也习惯了这种攀比,成王败寇的道理越来越大行其道。但说真的,如果能稳定地活下来,稳定地为忠实用户提供可信服务,创业又何必非要变成BAT。

可能吧,都是被逼的。

责任编辑:陶国琪(QT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