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诞生让《东方红》不再只是一首时代的经典旋律,她的存在让中国航天的万里征程有了一个坚实的起点,四十载斗转星移几度秋,她的名字依然能唤起人们脑海中一段“红色中国”的火热记忆。她就是东方红一号卫星。
我们在西北大漠竖起的第一座发射架曾被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是玩笑,在他们眼中,中国人根本不可能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出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然而这并不能阻止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这一特殊时刻的到来,在广袤荒凉的沙海深处,伴随着震天动地的巨响,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冲离了发射架,翻开了历史新的篇章——东方红卫星的成功发射打破了超级大国对航天尖端技术的垄断,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人昂首跨入国际太空俱乐部。
那一段用线路模拟铝板琴奏出的《东方红》如今听起来已显得简易单薄,年轻的我们早已习惯了对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津津乐道。我曾幼稚地认为,她像一张被岁月掠去色彩的酱黄色纸页,整齐地摞放于尘封的档案,但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我的想法——
为了让期待的人们亲眼看到卫星运行的轨迹,当年技术人员巧妙地在末级火箭上加了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裙摆”,末级火箭脱落后,撑开的“裙摆”足有几米长来反射太阳光,亮度也达到二到三等星的级别。
真正的“裙摆”已随东方红一号遨游寰宇,但鲜为人知的是,它还有一个孪生兄弟静静地躺在508所回收楼的储藏室里。当我小心翼翼解开捆扎绳,将这个备份“裙摆”徐徐在眼前展开,心里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东方红,原来她从未离我们远去,我仿佛看见她在深蓝色的空间中迎着太阳的光辉自由飞旋,时时回望着祖国。
东方红,她凝结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历练了航天的意志如钢,她让太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爆发出一个民族自力更生求发展的吼声。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从东方红升空到嫦娥探月,40年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新一代航天人正意气风发,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准备接受最严峻的考验,我们要让祖国的上空更加星光灿烂,用双手续写东方红的不朽传奇。
(声明:该篇新闻原发表于2010年5月,本网转载此文,是为了提供更多的新闻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