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在分析采集到的端足类生物样品。新华社记者 潘洁摄
据新华社“向阳红09”船5月22日电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2日成功完成在雅浦海沟的最后一次科学应用下潜,最大下潜深度达6579米。
据现场指挥部介绍,“蛟龙”号当地时间22日7时33分布放入水,17时38分回收至甲板。其在水中的时间为10小时5分钟,海底作业时间达3小时2分钟。
本次下潜开展了超过1公里远的近底航行,拍摄了大量海底高清视频和照片资料;获取典型岩石样品5块,短柱状沉积物插管4管,海星1只,近底水样16升,取得了近底多参数环境数据;开展了潜航员学员海上实艇主驾驶培训。
此次“蛟龙”号下潜作业点位于雅浦海沟东侧沟壁。据主驾驶唐嘉陵介绍,此次下潜发现海底地形坡度较大处有岩石分布,地形平坦处覆盖有较厚的沉积物,且沉积物松软。
“通过1公里多的近底航行,我们发现该海区的优势物种是一种白色小虾,其它生物如海星、端足类也较为常见。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沉积物的成分,以了解海沟巨型底栖生物的食物来源。”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亚东说。
此次下潜是“蛟龙”号第五次在雅浦海沟开展下潜作业,也是首次在这一海沟东侧沟壁进行下潜。
“我们希望比较雅浦海沟东侧和西侧的生物分布有何差异。从目前的初步观察看,雅浦海沟东西沟壁同样水深的生物种类比较相似,”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说。
此前一天,“向阳红09”船回收了两天前布放的深海着陆器系统,获取了大量生物样品。
“这次深海着陆器系统采集到的主要是端足类生物,目前来看至少有20多只,大的长约10厘米,小的2到3厘米,可能还有一些更小的会在诱饵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说。
据了解,形似奇异小虾、以食腐为主的端足类生物不仅分布范围广,在海沟、海山、海盆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足迹,而且在水深万米以下的地方也能存活,是海沟中分布最深的生物种类之一。
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于5月15日至23日在雅浦海沟进行科学考察。作为对“蛟龙”号深海科学调查的补充,科研人员在潜水器下潜间隙进行多项常规调查作业,包括深海着陆器系统布放、“温盐深剖面仪”测量和采水、浮游生物拖网、多管沉积物取样等,以研究超深渊生物群落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
相关新闻
我国首获雅浦海沟
连续地震数据
据新华社青岛5月22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了解到,“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日前完成雅浦-马里亚纳海山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我国科学家在这个航次中首次获得雅浦海沟区连续天然地震数据。
据介绍,这个航次历时41天,航程8000余海里,科考队员完成了雅浦海山区32个站位的热流测量和重力取样,成功回收了6台海底地震仪,并完成300公里多道地震和7000公里多波束和浅地层剖面等数据采集。
其中,此次回收的海底地震仪已布放在海底超过14个月,是我国首次获得雅浦海沟区连续的天然地震数据,为研究这个海区的岩石圈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船载设备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雅浦海山区表层沉积物以黏土、硅藻泥、有孔虫砂为主,索罗尔海槽南部沉积物较北部更厚,可能反映了其特殊的构造样式;雅浦海山区海底热流值变化剧烈,科学家有望揭示这个区域的水热循环规律。
科考队员表示,这个航次获得了雅浦海山区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研究雅浦俯冲带和岛弧火山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对深部生命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