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以标准衡量的世界。既然吃饭都有米其林餐厅评级作为参考,更何况严谨的学术科研成果。
期刊影响因子长久以来被学术界视为一个重要的科研水平参考指标。在一本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获得认同。然而,部分科学家已对这一指标能否真正反映单篇论文乃至作者学术水平提出质疑,加上每年发布这一指标的汤森路透公司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把相关业务转售给两家投资公司,影响因子未来能否继续维持其“影响力”令人存疑。
广泛影响
根据汤森路透发布的信息,该公司已同意将旗下知识产权与科学业务作价35.5亿美元出售给私募股权公司Onex和霸菱亚洲投资。这一业务包括了世界知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以及定期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其中的期刊影响因子是一本学术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参考。
新华社记者就此事咨询了汤森路透,该公司一位发言人说,这一交易预计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在此之前该公司还会继续拥有并运营这项业务,“我们将在不影响这项业务开展和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交易”。
帝国理工学院教授史蒂芬·柯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汤森路透用来计算期刊影响因子所使用的数据是否可靠本来就有一定顾虑,“我不确定汤森路透的这次交易是否产生影响,但这项业务的接盘方如果未来能够保证这方面的透明度也是一件好事”。
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通常是以某一刊物在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刊物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总数,得出该刊物当年的影响因子数值。理论上,一种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影响力越大,所发表论文传播范围也更广。鉴于全球每个科研领域中都有大量专业期刊,如果有一个可靠的指标能告诉研究人员哪个期刊影响力更大,他们就能更高效地选择在一个高质量平台上发表科研成果。
但这又引申出一个现象,即许多科研机构、高校甚至学术同行越来越依赖影响因子来评判一篇论文甚至作者本身的科研水平,进而影响他们的职称评定和获取科研项目资助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