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争议
这种过度依赖影响因子的做法引起不少业内争议。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皇家学会等科研机构学者以及《自然》《科学》等期刊出版方的高级编辑,合作撰写了一份报告分析其中弊端,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案。这篇报告已在近期被分享到一个公开的预印本服务器上供同行审阅。
报告分析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11份学术期刊在2013年至2014年间所刊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情况,这些数据也被用来计算2015年相关刊物的影响因子。
报告作者发现,多数论文被引用次数都达不到发表它们的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水平,比如《自然》在这期间所刊发论文中的74.8%在2015年获得的引用次数就低于这本期刊当年影响因子所显示的水平,《科学》的情况也类似。报告说,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期刊中有一小部分论文被引用次数非常高,导致影响因子在均值计算过程中出现偏差。
报告详细描述了如何更准确地计算出期刊所刊发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分布状况,并呼吁各家期刊将这些基础数据公布出来,减少学术界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
史蒂芬·柯里是报告作者之一,他告诉记者:“我们想强调期刊影响因子的局限性,让那些评估科研成果水平的人将目光聚焦在论文本身。”他还鼓励大学等科研机构签署《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这一宣言就指出学术界不应该过度依赖影响因子。
他说,依赖影响因子来评价一个研究人员以及他所撰写论文的科研水平是一个“危险的倾向”,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包括增加学术造假动机,鼓励研究人员跟风追逐抓眼球的科研成果以及抑制创新等。
未来趋势
目前,部分科研期刊出版方已在这方面做出改变。就在汤森路透宣布出售知识产权与科学业务没多久,美国微生物学会就公开表示,将不会在该协会期刊网站上公布影响因子。英国皇家学会以及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旗下的期刊也开始定期公布与论文被引用次数分布状况相关的数据。
记者就此询问了《自然》和《柳叶刀》两家知名期刊的出版方。《自然》表示,他们的网站很快会进行更新,以便公布更广泛的数据指标,但目前无法提供更多这方面的信息。
《柳叶刀》则说,期刊影响因子是一个“不完美”但被广泛使用的指标,这份新报告提出的建议与其他一些评估科研质量的新方法都可能在未来成为影响因子以外的新选择,“我们的编辑会定期探讨这方面的话题”。
汤森路透对影响因子的使用则表达了谨慎态度。该公司发言人说,汤森路透建议将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评估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影响因子如果使用恰当,仍是整体反映一本期刊所发表论文被引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当使用影响因子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留意许多影响论文被引用率的现象,包括单篇论文以及不同科研领域论文被引用频率的变化”。
尽管引来不少争议,但目前来看影响因子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指标,未来一段时间还很难被完全取代,毕竟在每年发表的大量论文面前,学术机构和学者本人仍然需要一个全球通行的标准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文献来深入阅读和评估。
柯里说:“我不认为我们短期内能彻底抛弃影响因子,我们所描述的方法也考虑到这个现实因素,但我希望我们的报告能让研究人员明白,对一篇论文来说还是应该关注它本身的质量,而不是通过一些期刊参考用的简化聚合指标对它进行评价。”